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推荐阅读

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离不开四“心”

发布时间:2018-08-10  来源:人民网

放大

缩小

  三是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公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一是要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掌握其思想精髓与核心要义,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二是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新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密切结合,要充分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建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待无产阶级政党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部著作公开发表25年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肯定“《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在今天看来,当年“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有些论述“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恩格斯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自己的经典著作尚且能采取如此达观求变、不断发展的态度,我们为何还要教条地对待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他说:“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我国“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这是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理论来看待的人们的应然态度。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四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核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产生和发展的,其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学说,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所补充、修正和完善,是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毛泽东同志一向十分重视运用理论工具认识和分析实践,从而指导实践。他曾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绝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不是为了能熟练地背诵几段经典名句,而是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懂弄通理论,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全面、深入、科学地把握国情民情,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加深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增强才干和本领,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宣部人权事务局 )

作者:左锋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