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求知的游历

——游西南联大旧址有感

发布时间:2018-08-14  来源:《广西民进》2018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早春,滇中,三月。空气中有新生命萌发的迹象,高高的蓝天照亮这座滇中的城市,昆明,和云南其它地方一样,在这个早春的季节里慢慢苏醒过来。在友人的指引下,我们游历了西南联大旧址(今云南师大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这座在历史上只开办了8年的大学,却让后人缅怀了80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文化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在抗日战争的8年间,共有10余所高校迁入大后方云南,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由于日寇进逼,北大、清华、南开三座大学被迫离开北京和天津,迁移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没想到刚开学才一个月,日军就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长沙,三校师生们于1938年2月迁入云南昆明继续办学,至此,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后,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共26个系。

  西南联大虽然是在战火中组建起来的,但它却荟集了当时国内顶尖级专家、学者、教授,其中就有陈寅恪、梁思成、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费孝通、林徽因、梅贻琦、穆旦等著名学者。在西南联大办学的8年间里,共有入校生8000人,在这些学生中,不乏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就有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屠守锷、何其芳等。西南联大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1946年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时光如电,岁月如梭,西南联大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去不返,如今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遐思。走进师大的校园,像是有一种魔力,霎时间就屏蔽了门外马路上嘈杂的声响。左手边的草坪上是三校亭。三个攒尖顶的亭子分别代表着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高校,以此纪念着这块不平凡的土地。右手边是一个水塘,水塘名“砚池”,之上是几处飞桥、假山和一个大的抄手游廊。桥上、山旁、廊中的阴凉里四散着看书的学生,有的凝神观之、有的写写画画、有的边踱步边喃喃念诵。这景象让人心中颇感宽慰。在友人的呼唤下,我们来到了树立在校园中央的闻一多石像前,这位勇敢正义的伟大学者,是西南联大以及云南师大的历史象征。走过闻一多雕像,就到了位于云南师大西北角的西南联大旧址博物馆。在一二一烈士小广场前的草地上,立着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三位联大校长的塑像。雕塑前面不远处,就是一排复原的西南联大教室以及烈士纪念碑和石刻柱。我轻轻地摩挲着龟裂的石柱,碧绿的青苔浅生,恰掩住了暗涌的伤痛。碑上的字迹分明那样刺目,深深刺痛着每一根视觉神经:潘琰、李鲁连、何懋勋……碑文的朱迹已淡,干涩的笔画似凝固的痂,硬硬地钉在石板上,有种流年的味道。

  此时已迫近下午时分,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星星点点地撒落在地上。不远处,四板明朗的浮雕横倚在地,柔和的线条紧密地拥着,细密地勾勒着每一个轮廓。这是一首英雄的史诗,如《格萨尔王》般雄壮,似《伊利亚特》般执着。深深浅浅的凿痕,揪住你的眼睛,粗粗细细的线条,凝刻着岁月的痕迹。六十多年前,就在眼前的这片草地上,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的壮志男儿们血气方刚,豪情满志。他们高呼民主和平、自由平等的口号,予以当时的政府最坚决的回应。呼声四起,响竭滇中云霄,气吞万里,震动华夏山河。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每当思及《大观楼长联》,只见冥冥的历史长河中,孙髯翁名士微微昂着头,遥望远处的夕阳,余晖中,只留下他浅浅的背影。

  古人尚如斯,更何况饱经压迫的民族。如今这片草地上的草又茂盛了,清风过处,芳草迷人,煞是明丽。偶尔有几根结了草穗的,斜斜地在风里荡着,仿佛一个行吟的诗人,对世俗的一切高雅得无所适从。在友人的引导下,我们沿着曲折的小路走到尽头,跨上厚重的台阶,我看到了昆明一二一惨案的烈士纪念碑,而近旁的就是五位烈士的衣冠冢。全然没有想到的是,当首的竟是闻一多先生,那平整的大理石墓碑上,端正地书着“闻一多烈士衣冠冢”几个扁体汉隶。墓身早已被水泥砌过,可时日久了,有的地方冒出了碧绿的青苔,仿佛用墨绿渲染的一样,点缀在那里。闻一多先生的墓碑后面,依次是于再、李鲁连、张华昌等烈士的墓碑,如同闻先生那样,方方正正地端立着,如同当初那般模样。

  五座青冢静静地立在那里,没有人声,也寡鸟语。这些年来,陪伴他们走过的只是每天的日升日落,风起云涌中暗合了沧桑的变幻。曾经,我于朗月窗前赏读那一沟绝望的死水,在幽暗的小室内俯吟昨夜的红烛,又于花影重重的院落里写下这样的诗句:今夜是我的红烛,明宵照亮你的死水。我深深执着于闻一多先生的每一行诗句,字里行间,情思涌动。

  随着一二一这场大灾难的幕启,整个高原的民族被迫挥舞着铜锤铁臂,振奋人心的呐喊,传遍了华夏神州。鲜血,染红了滇中的沃土,孕育着滇中的后人。我把情感的种子埋藏在西南联大的某一个不知名的角落,在这个多风的下午,在这个短暂的季节里,深深怀念,永不相忘。

  (作者系民进桂林市机关支部会员)

作者:魏庆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