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顾颉刚与崔东壁

发布时间:2018-08-27  来源:摘自《水流云在书话》

放大

缩小

  二

  清代乾、嘉年间学术活跃,学人众多,但是大多是江南人,北方人较少。

  清初北方学人,颜习斋、李恕谷名气最大,世称颜李学派。乾隆时纪昀作为学人,名气很大,但未形成学派,主要是他博闻强记,官大,又主编《四库全书》,论学也秉承汉学体系。崔述略晚于纪昀,也是直隶人,但声望、治学条件远不能与纪昀相比,虽然中过举,作过几年知县,但家境贫寒,基本上是个乡下私塾教师(他父亲也是私塾教师),几乎与世隔绝,研究学问的条件是很差的。他家在河北省南面大名府魏县漳河边上,这里是大平原,地势又低,在崔述生活的年代里,他家就因漳河决堤,祖居被淹,其后一贫如洗,几次搬家。近二百年后,顾颉刚先生去调查时,看到不少高大的牌楼,只顶部露在地面六七尺高,说明水淹后,地面已较淹前高了丈许。崔家祖居房舍,都埋在淤泥中了。崔述一生虽然未大发迹,贫困到老,但其家世也是仕宦之族。顾先生在调查日记中记这些牌坊时写道:若干大牌坊必皆跨当时大街而立,今日犹可循其排列以猜测街道,其中多与崔家文献有关,而广西布政使崔维雅一坊为尤伟。维雅,东壁之高伯祖也。又有崔士章一坊。士章者,维雅之弟,顺治武进士,随康亲王平耿精忠者。就此两坊之位置观之,崔家当年居城中南部。据《考信附录》所记:东壁之父常携两子登城,望城外川流,自注:城在宅后,故尔。可见东壁在未迁礼贤台前,其居在南墙根,又必稍近南门,故便于登临如此。今日此一地区上,仅有梨树数十株耳。

  这是顾先生从大水淹没淤积后仅露的牌楼顶部位置,来分析推测当年崔述故家的位置。当时是一九三一年春天,正是中原大战之后,“九一八”事变之前,河北省南面一带,交通不便,土匪横行,又到处是驻军。调查人员乘火车先到河南彰德,又由彰德买汽车票,每人大洋四元,去河北大名,早七时半出发,直到中午过后才到大名。在大名住了一夜,第二天分兵两路,顾先生一路去魏县双井、小清化等村访问崔氏遗物,雇的一辆破汽车更特殊,现在人是难以想象的。《日记》记道:汽车较昨日所乘者更敝,四轮之硬皮带皆破裂,司机者二人取麻绳捆之,聊护其所实之软带。行半小时必停止一次,修理绳索,重打空气,作此种种,又恒耗半小时。予等久待不耐,辄前行三四里以俟车。魏县在大名西北四十余里,汽车半小时可达,今乃费时四倍……

  用麻绳捆扎的车带照样能走,这就是六十多年前内地土路汽车的情况。

  到了崔述故里魏县城中呢,《日记》又记道:城中弥望皆田园,绿者麦苗,黄者油菜,白者梨花,粲然成行列……盖此城既湮,魏县并入大名,居民尽移城外,习久不返。

  看文中所记,不由人想起姜白石《扬州慢》中“望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的句子。陵谷变化,沧海桑田,大抵天灾、兵匪、人祸之后,不少旧日闾阖门第,人文繁盛之区,都变成麦田苗圃,只供史家访古凭吊、词人伤感咏叹了。

  调查一行特地去参观了崔东壁在大水淹后迁居的礼贤台,这是魏县城南半里的小土阜,据传是春秋时魏文侯所筑,原在漳河边,崔东壁居住时,尚水泽回环,渔歌断续。而在调查时,漳河已改道,在县城五十里之外了。

  调查一行,去参观了崔氏墓地,有民国九年大名县知事张昭芹立的“清大儒罗源县知县崔东壁先生神道”碑,墓前又有门人陈履和嘉庆二十四年所书墓碑。碑中书:“大名老儒崔东壁先生暨德配成孺人墓。”碑旁书:先生讳述,字式承,乾隆壬午科举人,福建罗源县知县,著书八十八卷。今先刻《考信录》三十六卷行世,余书次第授梓。孺人讳静兰,字纫秋,著有《绣馀诗》一卷、《爨馀诗》一卷,拟附刻于先生诗文集之后。

  崔述夫人成静兰是大名望族之女,是才女,与崔同庚,先崔两年而卒,夫妻恩爱五十载,但无子嗣。

  调查一行听说小清化村崔鸿藻处有崔氏家谱,当时汽车坏了,徒步行八里到了该村,看见村北崔家门前周围种着椿树,门上粘着红纸,写着“博陵旧家”,一派农村古色。主人是农民,问崔东壁像,拿出三轴,画在洋布上,二红顶、一蓝顶。顾先生断定东壁任官,外不过知县,内不过主事,不应着红、蓝大顶高品官服。且画像过新,也不像七十七岁老者,且像上无题记。

  主人是朴实农民,也说不出所以然,看来不是百年以前古物。又看家谱,也十分简略,是抄本,有乾隆五十四年序。谱中所记,崔述没有子嗣,继承他的侄子崔伯龙也无子嗣,因而崔述一支早已没有后人了。

  另外崔家的后人,据调查尚有在大名卖杏仁茶者,总之,大儒的后代,大多是没有文化的人,连个小知识分子也没有了。学人身后之寂寞大可知矣。

  调查人员在小清化村访问农民崔鸿藻之后,天色已晚,不能走夜路回城,到另一村人家土炕上对付了一宿,第二天才赶回大名。《日记》云:未明即起……早饭仍上街,饮小米粥,甘之。本拟至双庙集访书版……恐希白等疑念,因命返辕,十时,抵城。如此破车,以麻绳裹轮带,以煤油代汽油,竟载九人行百余里,未非危险,车夫之技巧可佩也。入教育局,希白等果已遣人骑脚踏车下乡来寻,谓此三张“穷票”定落土匪手矣……

  所记希白是容庚先生,此行尚有吴文藻先生等位,如今各位都已成了古人。所记六十二年前往事,已是前辈学人风流,只容后人想象矣。在晚近著名史学家中,顾颉刚先生是作出巨大贡献的,由《古史辨》到标点本《廿四史》,一条漫漫其修远兮的治学道路,是联系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现代科学求真求实观点相结合的道路。业绩俱在,小文是无力介绍的,略述其访问崔东壁故里旧事,聊纪景仰之心而已。

作者:邓云乡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