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诗意叶老

——叶圣陶晚年旧体诗词浅解

发布时间:2018-09-0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放大

缩小

  所谓诗意,有时是澄澈晶莹的一泓春水,有时是飞扬眷恋的漫天雪花,有时是吹向太阳的激越号角,有时是一泻千里的怒涛春潮……对于叶圣陶这位时时被小说家、散文家、教育家、编辑家之类盛名遮蔽的诗人而言,或许就是他那极其独特的对人和人生的深情依恋,由此升华为动人心魄的乐章,简言之,也即人的诗化与诗的人化!当我们走进他晚年创作的大量旧体诗词的时候,这种感受就会扑面而来,并且掩卷弥深!

  1966年8月2日,在那场毁灭文化的“大革命”席卷全国不久,叶圣陶与林砺儒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副部长一起“靠边站”了,从此,忙碌一生的叶老,就真个步入了“赋闲”的日子!而写诗和抄书,就成了这些痛苦寂寞的岁月里叶老最主要的生活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从1976年6月到1985年8月(此后因为视听俱废而只好罢笔,再无诗作了),他写出了160题249首(阙)旧体诗词,对于一位耄耋老者来说,这绝对是多产、高产的成绩!

  他在诗词里深情地怀念、记诵的友人,有的是髫髻旧友,如章元善、王伯祥、顾颉刚,有的是书业知音,如郭绍虞、吕叔湘、贾祖璋,有的是文坛巨子,如茅盾、俞平伯、臧克家,有的是艺术名家,如新凤霞、刘海粟、陈从周,健在者如冰心、巴金、丁玲、李健吾,已逝者如老舍、朱自清、丰子恺、柳亚子……1974年12月28日之夜,叶老失眠了,因为从老友俞平伯的书信中忆及1921年与朱自清在杭州第一师范共同执教的旧事,酝酿推敲,商酌润色,挥毫泼墨,一直到1975年1月5日,才算了此心事,这就是那阙感人至深的《兰陵王》:

  猛悲切,怀往纷纭电掣。西湖路,曾见恳招,击桨联床共曦月。相逢屡间阔。常惜、深谈易歇。明灯坐,杯劝互殷,君辄沉沉醉凝睫。离愁自堪豁。便讲舍多勤,瀛海遥涉。鸿鱼犹与传书札。 乍八表尘坌,万流腾涌,蓉城重负謦欬接。是何等欣悦。凄绝,怕言说。记同访江楼,凭眺天末。今生到此成长别。

  念挟病修稿,拒粮题帖。斯人先谢,世运转,未暂瞥。

  1921年11月,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委托朱自清函邀叶圣陶任教,很快得到叶的回信,说是“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乐莫乐兮心相知,在那样一个污浊纷乱的世间,却不期而遇得到这样的友朋,其欣喜为何如?很快,两位新诗人先后走进了杭州一师。学校本来给叶圣陶预备了一间宿舍,但笃于友谊不耐孤寂的他,却建议把自己的宿舍当做共同的居室,而把朱自清的房间当做共同的书房。从此开始了他们一段联床共灯畅怀深谈的难忘岁月。他们有时品茗对话,上下古今,海阔天空,有时各据一桌预备功课批改作业,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畅游。休假时节,或者去饭馆小酌,或者到西湖泛舟。“西湖这地方,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晨月夜,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味儿,取之不竭,受用不穷;加上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的胜迹,足够教你流连忘返”。他们都不是初游,但现在因为有了挚友为伴,兴致自不同于往常。这年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他们又乘一叶扁舟来到静静的湖上,月华如水,软波似银,远山淡淡,渔火点点,叶圣陶触景生情,口占两句:“数点星灯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这诗、这景,仿佛触动了彼此心灵深处的弦索,一种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在氤氲的夜色中袅袅升起,善谈的朋友也都缄默了,只听得均匀的桨声在清凉的湖水中起落。到得净慈寺畔,弃舟登岸,经声佛号与木鱼铜磬似乎依然盘旋抑扬,释迦的金身环绕着冉冉的烛焰和烟篆,庄严而又悠远,空灵而又神秘。这时他们的感受,与湖上的夜景、舟里的心境,又大不相同了……胜地佳境的游散,上下古今地“深谈”,确是他们共同的嗜好,也是他们友谊的纽带。

  这就是“击桨联床”的本事,是他们世间难得的交谊的正式开始。后来强寇入侵,国土沦丧,民族蒙难,时局板荡,他们辗转流离不期而遇竟一起飘零于成都,茶酒互访评时局、诗词酬唱舒愤懑之余,还留下了两部共同执笔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事业与友情的佐证。后来时空阻隔,一在京,一在沪,仅依靠鱼雁往来,互通款曲,但朱自清抱穷病之身却拒领美国救济粮的凛然义举,早就让老友们肃然起敬了……

作者:刘 泉  刘增人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