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此去不缘名利去 万里归心对月明

——忆吴文藻先生

发布时间:2018-09-03  来源:《学习时报》

放大

缩小

  学术救国的践行者

  1901年4月12日,吴文藻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夏港镇。父亲与人合开米店。吴文藻5岁发蒙,小学中学表现突出,得到老师厚爱指导,1917年他16岁时直接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学堂为官办留美预备学校,不仅免费读书,而且照搬美国教材教学,使吴文藻打下厚实的现代学科基础。

  1919年的五四运动,吴文藻参加了清华的游行,更受到进步人士和书刊的影响,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读书的大问题。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和任人欺凌宰割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落后,而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首先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文化,以学术改造来振兴中国。

  1923年吴文藻如期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学系学习。吴文藻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美国的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博览群书,广泛选课。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工业化及经济制度发展格外留心,甚至选修过《社会主义运动史》课,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及列宁的一些著作。1925年夏吴文藻从达特茅斯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学习,更加广泛地涉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统计学、人口学、逻辑学、伦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的课程,还挤出时间学习了法文和德文。

  “以学术研究为祖国服务”是吴文藻留学的信念。他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的学术思想,力求将学术研究与祖国需要相联系。仅仅在哥大学习一年以后,1926年吴文藻就以《孙逸仙的三民主义学说》的毕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他还发表了《民族与国家》,这是吴文藻第一篇重磅学术论文,“民族者,里也,国家者,表也。民族精神,实赖国家组织以保存而发扬之”。他试图将东西方的学术概念糅和在一起来认识和解读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这反映了他宏大的学术抱负和学术视野。

  两年后的1928年冬,吴文藻撰写了《见于英国舆论与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的毕业论文,次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并荣获哥大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吴文藻决心选择社会学和人类学为终身专业,想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研究,提出改变中国社会落后状态的合适方案。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吴文藻在博士学位尚未公布的情况下,于1929年2月回到了祖国。

  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同时聘请吴文藻当教员。吴文藻因为深爱的冰心,选择了燕京大学,答应同时为清华兼课。

作者:徐  平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