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此去不缘名利去 万里归心对月明

——忆吴文藻先生

发布时间:2018-09-03  来源:《学习时报》

放大

缩小

  推动社会学中国化

  社会学是在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舶来品,最早在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展开。教师、教材、教法甚至最早的中国社会调查,几乎都是外来的。1922年步济时聘请6名美国人创办燕大社会学系,1926年许仕廉接任系主任,倡导讲授中国的社会学。吴文藻加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后,担任起“西洋社会思想史”“家族社会学”“人类学”等三门课,原先采用的都是英文教本。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首先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加入中国的材料和研究内容,每年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学中国化,吴文藻在国外留学的深厚积累基础上,不断追踪国际学术最新发展,首先系统介绍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学派。从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到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论社会学中国化》,都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吴文藻付出巨大心血所撰写的这些文章,为社会学中国化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他从《文化人类学》概念入手,依次撰文介绍《现代法国社会学》《吉丁斯的社会学学说》《德国的系统社会学派》《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文化表格说明》《印度的社会与文化》等。在充分吸收国际学术成果基础上寻找社会学中国化的切实途径。

  然后是引进来,邀请世界著名学者到燕京大学讲课。1932年69岁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走上了燕大课堂,一头白发的他第一句话就是:“在这门课程里我不是来教你们怎样念书,而是要教你们怎样写书。”一下子让中国学生脑洞大开。费孝通1998年88岁高龄时决心在学术上重新补课,用的就是吴文藻遗赠的帕克的两本书作教材,花了两年时间写下长篇《补课札记——重温帕克社会学》,深情回忆帕克来华故事及其深远影响。吴文藻专门为燕大师生编辑的《帕克社会学论文集》作导言,系统介绍了帕克的学术成就及芝加哥学派,特别有感于帕克“成功不居,提拔青年,鼓励后进”。

  1935年吴文藻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更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他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他专门增设“社区调查”“社区组织及问题”两门课,先后撰写了《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功能》《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1935年邀请英国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拉德克里夫—布朗来华讲授“比较社会学”和“社会研究”,吴文藻撰文介绍《布朗教授的思想背景与其在学术上的贡献》。燕大社会学系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结构功能学派的中国研究中心。

  再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吴文藻认为“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必须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他主张把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结合起来,对中国进行社区研究,并认为这种做法与中国国情最为吻合,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吴文藻倡导的“社区研究”,就是要对中国的国情“大家用同一区位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区研究”,“民族学家考察边疆的部落或社区,或殖民社区;农村社会学家则考察内地的农村社区,或移民社区;都市社会学家则考察沿海或沿江的都市社区。或专作模型调查,即静态的社区研究,以了解社会结构;或专作变异调查,即动态的社区研究,以了解社会历程;甚或对于静态与动态两种情况同时并进,以了解社会组织与变迁的整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学校,虽暂时未受影响,但吴文藻一家无法在北平继续亡国奴的生活。吴文藻受聘云南大学并建立起社会学系,担任系主任,同年又受燕京大学的委托,成立了燕大和云大合作的“实地调查工作站”,吴文藻离开后由费孝通主持工作,在社会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魁阁精神”。

  1940年吴文藻到重庆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工作,对边疆民族的宗教和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参加了对西北边疆的实地考察。早在1933年他曾经到内蒙古调查,撰写了《蒙古包》一文。各民族团结抗战,让他更深刻认识到民族与国家的重要关系。他提出“边政学”这一概念,并撰写长文《边政学发凡》,指出:“所谓的边疆现代化,就是对于边疆文化,因势利导,使之与中原文化混合为一,完成一个中华民族文化,造就一个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国家”。

作者:徐  平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