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推荐阅读

中国社会大变革与中国史学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8-09-04  来源:人民日报

放大

缩小

  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历来是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史学也是如此。“文革”结束之初,史学界就深度参与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拨乱反正中起到特殊作用。史学界关于历史动力问题、中国近代史线索问题、洋务运动性质问题等的讨论,既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又推动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化。在此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许多重大时刻,史学也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时代共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可以说经历了长达40年的春天。这40年中国史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2000多年的史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为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最佳时间窗口。深刻认识40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几大趋势

  40年是一个不短的时段。梳理40年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一些重要趋势,通过这些趋势可以窥探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此仅举其要者。

  马克思主义史学重新焕发生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史学界即开始了对“文革”时期史学的反思。当时一部分学者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历史主义去反思“文革”中史学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回到60年代初期去”成为一些学者的主张。更多的学者则呼吁“回到马克思去”,以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原义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正本清源,以消除人们的困惑与误解。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是这一时期史学界在拨乱反正方面达成的最大共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随着西方史学和各种思潮的涌入,中国史学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化,马克思主义史学遭遇严峻挑战。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时期展现强大生命力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各方努力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史学巩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要从学术理念上继续强调史学与生活、时代、社会的紧密联系,发挥史学在新的历史创造中的作用,注重“问题史学”“宏观史学”“民众史学”的学术优势与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尤其需要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议题作出深度回应,以彰显唯物史观的理论魅力。

  借鉴世界史学有益成果并努力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发生的另一重要变化是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与世界史学的交流日益增多,开始积极借鉴世界史学的有益成果。比如,借鉴年鉴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年鉴学派以“总体史”“跨学科”“眼光向下”等为核心主张,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工具大量引入史学,推动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再如,美国的“中国学”也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一史学模式借鉴人类学、新文化史的概念和理论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显示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阐释力。受这些理论和方法影响,中国史学越来越社会科学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成果主要体现在社会史的全面复兴上。在跨学科治史理念的驱动下,中国史学先后经历了社会学化、经济学化和人类学化,而且在题材上越来越走向民间的历史、区域的历史和底层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个别学者曾出现过拥抱西方史学、放逐“自主叙事”的倾向。但在当前,中国史学已经超越对西方史学的引介与模仿。

  乾嘉朴学学风的流行。改革开放之初,史学家在反思“文革”中史学的问题和反对空疏学风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考据学家或史料派的路数和尺度来观察和评判史学,逐渐形成一股“回到乾嘉去”的史学思潮。这一思潮认为只有归纳才出真知,因而将目光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回避理论思考。在对历史的宏观研究仍占主导地位的上世纪80年代,这一史学思潮的影响还比较有限。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纷纷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探讨转向文献考订。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史学界基本完成了从格外关注宏观理论探讨到埋首实证研究的学风转换,这种学风转换给中国史学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作者:王学典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