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理论研究

中国参政党理论研究:学术史考察及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8-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统一战线学研究

放大

缩小

 参考文献:

  [1] 林尚立.社会科学与国家建设:基于中国经验的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1-7+21.

  [2] 黄天柱.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4-7+11.

  [3] 崔士鑫.胡锦涛就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提五点要求贾庆林主持[N].人民日报,2005-02-05(1).

  [4] 黄天柱.“多党合作与国家治理:挑战、机遇与瞻望”研讨综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36-40.

  [5]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 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俞正 声出席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21(1).

  [6] 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8.

  [7] 刘延东.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208-214.

  [8]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45.

  [9] 张献生.我国民主党派理论建设之我见[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5-7+18.

  [10] 荣斌,陈佳忠.“民主党派”称谓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2):59-62.

  [11] 俞润生.黄炎培与中国民主建国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46-148.

  [12] 孙起孟文稿选编:第2卷[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281.

  [13]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55.

  [14]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457.

  [15] 童阳秀.关于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观点概述[J].党校科研信息,1988(34):4-6.

  [16] 周裕德.试论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82-85.

  [17] 梁昱庆.政治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43.

  [18] 高放.民主党派不是政党吗?[J].群言,1986(12):24-25.

  [19] 甄小英.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的新成果——《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简评[J].团结,2010(6):49-50.

  [20] 詹姆斯·D·西摩.中国的卫星党[M].牛旭光等,译.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内部发行,1992:119-127.

  [21] 菊池贵睛.中国第三势力史论[M].刘大孝,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

  [22] Roads Not Taken: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Edited By Roger B. Jeans, Westview Press,1992.

  [23] 冯兆基.寻求中国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2-25.

  [24] 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名著要览(二)[J].科学社会主义,2012(2):1563-156.

  [25] 范力沛.敌与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统一战线[M].肖存良,译.内部交流,2015:113,145.

  [26] 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13-417.

  [27] 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28] 吴辉,等.西方政党学说史[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1-2.

  [29] 李理.我国的政党研究正迈向“黄金时代”——访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12):1-4.

  [30] 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42.

  [31] 武鸿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建立参政党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3(6):9-12.

  [32] 郑宪,等.中国参政党建设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19.

  [33] 卢晓华,孙瑞华.中国参政党理论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13-17.

  [34] 王小鸿.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2-4.

  [35] 王宏,王沪宁.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问题[J].政治与法律,1984(1):41-44.

  [36] 任世红.参政党建设理论的框架论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15-21.

  [37] 王邦佐.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4-35.

  [3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J].人民日报,2016-07- 02(2).

  [39]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N].人民日报,2018-03-05(1).

  注释:

  [1] 详见《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一书对各民主党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介绍和分析。

  [2]2014年9月18日的检索结果显示,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中,1949年至1978年间,篇名含“民主党派”的文献数量为21篇,但均为新闻报道或宣传类文章,没有一篇理论文章;同一时期,由“读秀知识库”收录的、书名中含“民主党派”的文献数量为8篇,但均为思想改造学习资料汇编和领导讲话,没有一本理论研究著作。

  [3]代表性著作:《中国各民主党派》(于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中国民主党派史》(邱钱牧,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中国民主党派史》(张军民,华夏出版社,1989)等。

  [4]代表性成果:《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下册,陈竹筠、陈起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内部发行,1985);《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内部发行,1986)等。

  [5]《多党合作制中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几个问题》(贾云泉,《长白学刊》1988年第6期);《论民主党派的性质》(孙显元,《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9年第1期)。

  [6]其中高放教授关于民主党派是次要执政党、我国多党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多党制”的观点,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影响和争论。

  [7]刘以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执政的党,民主党派是参与执政的党(简称参政党)”(《论中国民主党派的职能》,《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9年第4期);戴维新认为,“参政党就是参加执政的党,参加执政也是执政”(《“区别在于共产党是主要执政党(核心作用),民主党派是次要执政党”》,《统战理论教学》1989年第1期);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在1988年7月14日《群言》编辑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参与执政的党”(曲伟:《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群言》1988年第10期)。武汉市委研究室樊启祥在《民主党派政治地位刍议》中将“参政党”界定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政党”,这一理解已非常接近1989年14号文件对“参政党”内涵的界定。

  [8]《“应该是参政党、议政党、咨政党,……总而言之,统称为合作党”》(吴承义,《统战理论教学》1989年第1期;《我国民主党派是协政党》(娄家云,《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5期)。

  [9]政治上停止争论并不代表理论上完全没有争议。比如,2008年6月27日,在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上,高放在发言中仍坚持“社会主义多党制”的提法。其发言内容以《三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之近见》为题发表在《探索》2010年第2期。文章认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民主党派从作为参加政权的党进一步提升为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联合执政的党”。林尚立撰著的《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提出:“中国政党制度实践的是有领导的党派联合执政、多元协商、合作治理国家的政治形式,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结构化的多党派协商合作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

  [10]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2.18)。

  [11]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党派百年风云录》(朱建华,华文出版社,1996)、《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与现状》(曹健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民主党派史丛书”(薛启亮,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走向合作的历程——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史研究》(李燕奇,华文出版社,1996)、《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张忆军,学林出版社,2001)、《中国民主党派史》(孙晓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刘延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闻黎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等。在史料方面比较有影响和价值的成果有《民主党派大事年表》(罗广武,华文出版社,1998)、《新时期民主党派工作方针政策汇编(1979—1999)》(中央统战部一局,2000)。

  [12]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参政党建设概论》(牛旭光,华文出版社,1995)、《中国参政党——理论、实践、自身建设》(赵晓呼,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郑宪等,学苑出版社,2000)、《中国政党监督理论和实践研究》(王诚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研究》(郑宪,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5年第2版)等。

  [13]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注的20个理论问题》(李金河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中国参政党建设新论》(郑宪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参政党成员角色转换与参政议政》(岳臻、王佑生、于文,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孙瑞华,华文出版社,2008)、《参政党思想研究》(王彩玲,团结出版社,201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黄利鸣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等。

  [14]代表性成果有《中国的参政党》(民革中央编写组,团结出版社,2005)、《参政论》(宋海、万安培,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参政议政研究》(王佐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等。

  [15]代表性成果有《当代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魏晓文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改革开放时代参政党建设研究》(董石桂,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中国各民主党派章程研究》(孙照红,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中国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研究》(张宏伟,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等。

  [16]检索日期为2017年2月22日。

  [17]海外一些学者往往将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调整与变化,视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18]实事求是讲,对中国民主党派的研究,长期以来在学界一直是很薄弱的。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与学者们对民主党派的不了解,尤其是对党派内部的运作机制不了解有关,另一方面,与很多学者基于西方政党政治理论和实践之上所形成的对民主党派的先验判断有关,这种先验判断甚至成为一种偏见: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民主党派只是“一种点缀、一堆花瓶”。在这样的一种判断下,在对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中,民主党派被过滤和屏蔽掉也就不奇怪了。

  [19]如《政党政治论》(刘文岛,商务印书馆,1923)、《中国政党史》(杨幼炯,商务印书馆,1927)、《政党论》(陈旭,上海华通书局,1930)、《政党》(彭学沛,商务印书馆,1930)、《政党概论》(杨公达,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政党之理论》(许正中,上海大东书局,1947)等。

  [20] 主要是指通论性的。同时,为扩大考察面和参考面,将若干专门讲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著作和教材也包含在内。

  [21] 详见陈述涛.中国特色参政党理论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2] 详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的参政党》编写组.中国的参政党[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3] 详见屠鹤云.中国民主党派通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24] 详见赵晓呼.中国参政党——理论、实践、自身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5] 详见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版.2005.

  [26] 本文主要是提出两种框架的基本设想,至于框架内各部分研究的核心内容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因篇幅所限,此处无法展开,笔者将专门撰文作进一步阐述与论证。

作者:黄天柱     责任编辑:吴桂娇

上一页 1 ...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