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创举!因为“青椒计划”,无数乡村教师的人生从此“开了挂”

发布时间:2018-10-12  来源:中国教师报

放大

缩小

  导读

  这是一项社会创举,它正改善着乡村教师的生命状态,影响着他们所处的乡村教育生态,也散发出更深远的示范意义。

  一年多前,在新疆和田乡村学校任教的魏晋楠,日子过得苦闷而冷清。偶然的一个机会,魏晋楠参加了“青椒计划”。“起初仅是当作一个负担,并没有太在意。”她说。

  直到几个月后,魏晋楠被拉进“青椒计划”微信群,在那里认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人生从此“开了挂”。

  从那时起,魏晋楠坚持上“青椒计划”平台听课,坚持打卡,坚持用简书写心得。为了不错过每次课程,她特意设了闹钟,提醒自己及时上线。

  连续3个月,魏晋楠被评为“青椒计划”优秀学员。“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肯定,就会有掌声。”

  如今的魏晋楠成了“青椒计划”助教,带着当地更多乡村老师,通过网络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变革教学,一起“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魏晋楠说的“青椒计划”,准确称谓是“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青椒”是“青教”的谐音,既是这一计划的简称,也被指称参与计划的乡村青年教师。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创举。从一年前开始,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由全国30多家教育公益组织、高校、教育类企业等共同发起了这个公益项目。在第一年的首期项目中,共有18个省、3000多所学校的3.4万名乡村教师参与,如今的第二期项目也吸引了1.5万名乡村教师。

  虽然仅有一年多时间,但“青椒计划”正在改变着这些乡村教师的生命状态,影响着他们所处的乡村教育生态,也以其创新性的社会组织形态散发出更深远的示范意义。

  大学教授的新挑战

  2017年9月13日晚上7点,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一间办公室里,丁道勇副教授对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开启了“青椒计划”的第一讲,他讲的题目是《“差生”的社会建构》。

  在网络的另一端,是陆续上线的乡村教师。在线听课人数从500、800不断增长,最终超过了8000人。“8000人同时听课,我一辈子教的学生加起来都没有今天的多。”丁道勇惊叹。

  “第一讲选择这个题目,我们经过了慎重考虑。”北师大教授郑新蓉是“青椒计划”课程设计组负责人,“在乡村学校,‘差生’的比重是最高的,是乡村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教育对象。”

  “我非常认真地听了第一课,作为曾经的教师,很遗憾当年没有人给我上这样的课。”“青椒计划”主要负责人之一、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感慨道。

  汤敏和郑新蓉的另一个身份,是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成员。2017年初,他们递交的关注中国乡村教师成长的建议被评为优秀提案,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这也成为“青椒计划”启动的一个重要缘起。

  “在全国330万乡村教师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主体。他们最缺少培训,也最需要培训,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和特岗教师。”汤敏说。调查显示,在这一类教师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非师范专业,缺少必要的专业支持是他们“留不住,教不好”的主要原因。

  而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改革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给了汤敏创新的灵感,也得到各方积极支持。

  2017年6月28日晚,在北师大教育学部,来自教育部、社会公益组织、教育类企业和高校的各方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出席“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启动仪式。

  “基于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我们明确了这是一个远程的、长期的、陪伴式的培训。”汤敏说。

  为此,沪江教育“互+计划”作为平台运营方,以实时教育互动软件CCtalk作为技术支持平台,使乡村青年教师“随时、随地、反复、免费”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而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方之一,为乡村青年教师设计专业课程的任务,就落在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家团队身上。

  “这是北师大引领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式,也是北师大教育学部作为国家双一流学科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说。

  随着项目的启动,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设计出一套适合乡村青年教师的课程方案,让他们得到最专业的指导,并持续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自我。

  “时间相当紧迫,新入职的教师9月份就要上岗了,他们去的都是缺少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一定要让他们及时得到成长关怀。”作为20多年一直研究乡村教育的学者,郑新蓉责无旁贷地担起设计专业课程的重任。

  “我们设计的课程要贴近乡村教育的实际,与乡村青年教师身临其境的需求相关联,是他们短缺的、乡村孩子急需的内容。”郑新蓉说。

  按照“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原则,熟谙乡村教育实际的郑新蓉拿出了新的专业课程方案。

  可是,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将师范大学高深的、学术性的课程转化为乡村青年教师听得懂、用得上的内容。“郑新蓉说。

  对此,授课教师之一,从事教育法学研究的北师大教授余雅风深有体会。“我以前给校长和骨干教师做培训,至少讲三四个小时,现在要压缩为一个多小时,我反复取舍,精选了教师权益、职业底线、学生惩戒权等几个主题。”

  因为这样的“苛刻”要求,授课教师们惊喜地看到,每一次课程都受到乡村教师的欢迎。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既有用又温暖的课程,让乡村青年教师得到持续的成长。”郑新蓉说。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