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爱书藏书郑振铎

发布时间:2018-10-23  来源:《团结报》2018年10月18日第06版

放大

缩小

  10月17日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藏书家郑振铎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他一生钟爱读书、买书和藏书,为了保护国宝级的古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买珍本甚至受骗

  爱书是读书人的共性,这在郑振铎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对古代文化典籍,他更是乐此不疲,几乎是逢见必收。“五四”以来,新文学工作者最喜欢收藏旧书的,当首推郑振铎,他虽没有大量的资产,但经济来源还是比较稳定的,所以他收藏的宋、元、明珍本较多。尤其是,他喜欢收藏一般人所不留意的通俗文学,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不少近世新发现的材料。

  本来,过去旧书店对于旧本小说、弹词、戏剧一类通俗文学是不当珍本看待的。所以在旧书店里买来一部旧木版小说,其价格往往比新的铅印本还便宜。自从经过郑振铎的专门搜求之后,旧书店老板感觉到了其价值,也居奇起来,使旧版通俗文学书籍的价值,有时反而比经史诗文集还高。郑振铎因此还上过一次大当。20世纪30年代,上海半斋出版社编印《每月古书》,其中发布了一部名叫《秋夜月》的古籍。这是一部与《国色天香》《燕居笔记》性质相似的传奇杂俎集,它确是一部人们连书名也没听到过的明版书。郑振铎听到消息,马上通知半斋主人,将此书停止出版,并要求把原书卖给他。

  半斋主人对此并不是多重视,但碍于情面,难以拒绝,就把原书高价卖给了他。岂不知,此前半斋主人已经做了手脚,出售之前将原书摄影留存,过了一段时间,照常付印出版。郑振铎听说后,前来质问。半斋主人却回答说:“这是我用重新又买进的本子影印的,难道《秋夜月》在当时刻成后只印一部,一定没有第二部会流传下来吗?”郑振铎听了哑然而返,无话可说。但是,他为了保存珍本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抄书也是一条路

  元代钟嗣成所撰的《录鬼簿》,大约成书于1330年,记录了自金末到元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位。有一年,郑振铎与文献学家赵万里去浙东访书,在鄞城孙氏小蜗庐见到了所藏明天一阁抄本,其中就有批校的《录鬼簿》,十分罕见。当时,郑振铎二人十分惊讶,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孤本,立即向孙氏借阅,但是人家不允许带走,郑振铎迫切的心情可想而知,就找了两个书家夤夜分抄,第二天一早抄完,归还藏主。郑振铎研究俗文学,得此孤本更视为帐中秘宝。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三色套印本《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就是依据郑振铎所抄版本排版的。

  郑振铎为人嗜书如命,同时代的学者王伯样曾说他:“其买书之勇,世罕其匹,虽典质举债,不恤也。”郑振铎在《十国春秋》卷首题语,也可以见一斑:“浩劫之后,继以焚毁,古籍之存世者,鲜矣!近数日来,纸商复以重值搜罗旧书为制纸原料,各书肆对于巨帙之廉价书,皆捆载出售,实图籍之又一大厄也。予目击心伤,挽救无力。昨来青阁得中国书店存书八十余扎,亦欲售予纸商,予大愤,倾囊悉得之。此《十国春秋》,即其中之一也。伯祥兄久欲得此书,谨以贻之,亦大劫中之一小纪念物也。谛三十二,四,二十七。”

  郑振铎先生为保护我国典籍,不使落入外国人手中,经常嘱咐书肆商人,凡外国人给的书价,他加两成收购。于是为买书,常常是债台高筑。那时,每逢端午节、中秋节、除夕,债主有逼债的习惯,郑振铎往往要逃债到外地,只留夫人高君箴在家应付书商,颇费周折。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欠书商的债务还有很多。直到重版他著的《中国俗文学史》一书,领取稿酬,才得以还清。

作者:刘永加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