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评弹声声韵悠长

发布时间:2018-10-24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8-10-20期05版

放大

缩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从改革开放之初与苏州评弹结缘至今,我从事评弹艺术也已40年了。走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评弹艺术也是如此,

  艺术随时代而发展,400多年历史的评弹艺术正是在先辈们的不断打磨、不断创新下,才有了今天的流派和经典。作为当代的传承人,我们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照本宣科,而要从生活中汲取精华,把握时代的脉搏,为评弹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老话讲评弹要“常说常新”,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语言、时尚都在不断变化,观众的审美情趣也跟过去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继承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不断推敲、修改,使其适应时代潮,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原创,用精品力作不断丰富评弹艺术,真正做到“常说常新”。

  现在,传统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在硬件方面越来越完善。越是如此,我们评弹人越是要思考如何振兴评弹艺术,不仅要提升艺术水平,还要增强评弹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方面,昆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0多年间,昆曲从乏人问津到市场火爆,尤其是受到很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培养年轻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非常重要。这几年,我们带着中篇弹词《雷雨》这部契合年轻人审美的作品走过了近百所高校和高职,效果很好。记得走进南京艺术学院那一场,我化妆的时候,学校一位老师过来为难地说:盛老师,咱们的演出时间有两个小时,时间太长了,能否缩短点,我怕孩子们坐不住啊,中途就走了。如果是第一次进校园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肯定吓坏了,不过当时我们团队已经在南京几个大学演过,我很有自信。我对他说:“你放心,我就怕他们不来,不怕他们走。”那天的演出中途没有人退场,演出结束同学们还高呼“安可”(意为再来一个,编者按)。我很喜欢跟年轻人交流评弹,他们对喜欢的东西不会矜持,而是把热情表现出来。印象很深的是结束后好几位学生对我说:盛老师,我是第一次听评弹,没想到这么好听,表演形式这么新颖。“新颖”这个词让我惊讶和触动,很多人觉得传统艺术是古老的,甚至是古板的,可是我却从几个年轻人的嘴里听到了完全相反的评价。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虽然古老却又年轻,充满着艺术魅力,有时候不是人们不喜欢,而是我们离他们太远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推广,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利用评弹艺术灵活生动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评弹送到他们身边。比如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用评弹讲成语故事,对小学生用评弹创作一些校园故事,寓教于乐。

  在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接收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离不开创新,包括传播方式的创新——用新颖的形式让观众接触到评弹,进而引领他们走进来,领略原汁原味的评弹艺术。今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我们便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把温婉美妙的苏州评弹与豪放刚劲的陕北说书“混搭”在一起,两边对唱、对说,表现形式上还加入了一些舞蹈动作,让人眼前一亮。第二天,有一位老朋友给我发来这样的信息:看完昨晚的演出,除了为你们的精湛表演点赞喝彩,我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钟爱的评弹艺术怎么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却又令我这个听了一辈子传统评弹的人,陶醉在崭新的与北方曲艺混搭的“新时代”评弹形式与内容之中……还有很多尝试,比如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老师做的“摇滚评弹”等。其实,用现代风格创新评弹艺术的表现和传播形式,并不意味着这就是评弹艺术发展的趋向,但“多条腿”走路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扩大影响力,进而增加评弹艺术的人才队伍和观众队伍。

  新时代,传承和发展苏州评弹艺术,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作者:盛小云 口述,本报记者 谢颖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