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回忆祖父周瘦鹃

发布时间:2018-10-29  来源:《新民周刊》

放大

缩小

  也是一位创意大师

  1928年,由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大戏院正式开幕,时任《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的周瘦鹃被聘请为大光明广告部主任。今天,大多数人尚不知其院名“大光明” 还是祖父命名的呢。为了吸引观众,祖父还提议在电影院里开设茶室、酒吧、吸烟室、等候室,便于观众休息,这在当时尚属首创。院方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受到时尚人士的欢迎。

  周瘦鹃主编的期刊均具有城市气质与时尚特色,比如《半月》首创30开本版式,《乐观》创刊号亦极具风采,其版本略小于32开本,内容附有小画报和小特刊。早在上世纪20年代,祖父主编的《紫罗兰》半月刊,起初为20开本呈方形,被称作“中国第一本方形杂志”。 封面追求时髦,版式注重美观,挖空心思设法吸引读者。1943年《紫罗兰》一度停刊后复刊,改成了月刊、36开本。

  走进紫兰小筑的伟人们

  我祖母叫胡凤君,识字不多,却有贤德、识大义,当年祖父初恋失败,经亲戚介绍,得以认识祖母,于1916年订婚,1917年结婚。为筹措结婚费用,祖父将历年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欧美名家翻译小说汇集成册,就是那本《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得稿费400元。1944年祖母感染肺病,两年后因肺病并发心脏病离开人世,享年51岁。祖母生前做得一手好绣品。

  祖父爱好莳花弄草,上世纪30年代末经老友介绍,加入中西莳花会。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花卉竞赛组识,每年春秋各举办一次评比展览,在祖父未加入之前,中国人从未获得过名次。祖父首次参展便获得了二等奖,别人一开始误以为是日本人的作品。初尝胜绩,信心大增,以后几年他都蝉联冠军。

  上世纪40年代,日本人把宜兴的陶泥装运回日本,极力想仿制我国的紫砂古盆却不能如愿,为此就在中国各地搜买古盆。祖父见此情景心痛不已,暗中与日本人竞买古盆,一连几年,硬是从日本人手里夺回上百件名贵明清古盆,这一方面多少减少了中华民族珍贵文物的流失,另一方面有了好的盆,祖父为创作更有品位的盆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1931年,祖父在苏州买下了一处带花园的房子,苦心经营数十年。建国后,祖父应邀参加苏州市盆景展出,获得好评。展览结束后,有许多人慕名前往家中拜访参观,祖父索性开放“紫兰小筑”,还准备了“嘉宾题名录”,让每一个来访者在“爱莲堂”题名留念。

  1953年,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来访,当谈到祖父过去的写作时,陈毅对祖父说:“这是时代的关系,并不是技术问题。”祖父受到很大鼓舞。

  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李先念、刘伯承、周恩来夫妇、朱德夫妇等先后来访,这使祖父深感荣幸,也在苏州园艺界传为佳话,视作全体文化人的荣耀。1959年,在参加全国政协第三届会议期间,他有幸见到自己崇敬的毛主席。毛主席对祖父说:我读过你的文章,有什么新的东西给我看看。深受鼓舞的祖父回来后作了21首诗词《学步记》。两年后,祖父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主席单独接见。祖父说自己学习不够,无法写出好文章来。并拿出《学步记》来请毛主席请教。毛主席说:只要群众喜欢你的文章,那么你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祖父用《姑苏书简》的形式为香港《文汇报》先后撰写了近百篇散文,反映出一位旧文人对新中国新气象的感悟,也是他在建国后文学写作的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以出版《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为标志。

  建国后,他历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苏州市文管委副主任、苏州市市政建规委副主任及江苏省文联委员等职,并当选苏州市、江苏省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祖父受到张春桥的点名攻击。张春桥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对苏州造反派说:“我到苏州从来就不去像周瘦鹃这一类无聊的家伙那儿”,这一方面是在影射老一辈革命家。另一方面,据说在30年代,祖父主编《申报·自由谈》副刊时,曾拒绝过一个署名“狄克”(张春桥)的投稿。因为祖父认为此人大唱“左派”高调,却又和文化特务有瓜葛。祖父于1968年8月12日不堪迫害,含冤去世。

  1973年,在周总理关怀下祖父获得平反。1978年,在苏州举行了周瘦鹃悼念会,得到叶剑英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祖父一生爱看书、爱养花、爱写作、爱美食、爱交友………

  我从他的书中,他的紫兰小筑,他的生活点滴中时时感悟到他所走过的人生轨迹,他的故事与学问都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不知不觉,我做从事首饰设计和杂志编辑也有数十年了。

  祖父生前对工艺美术一往情深,在他的藏品中有不少工艺美术品,在他的书中涉猎工艺美术话题的有数篇,如刺绣、灯彩、紫砂、彩塑、檀香扇、小摆设等,他甚至还留言希望身后把骨灰装入一只杨彭年手制的竹根形紫砂花盆里。

  1995年,祖父诞辰100周年, 我首次携作品回故乡苏州举办纪念画展。20年后的今天,在老人家诞辰120周年之际,我带上以祖父梅桩盆景《鹤舞》为原型创作的“珍宝镶嵌版”盆景《鹤舞》在苏州展出。内心仍然诚惶诚恐,我只是想向他老人家汇报一下自己多年来在工艺美术圈内也或多或少浸染到一缕气味。并试图在传统与当代链接上作点尝试,也企图去印证二十年前谢孝思先生的赠言: “润先人之沃壤,发艺苑之新葩”。

作者:周 南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