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为了村民早日脱贫,得拼!”

——民进甘肃省委员会拉布村扶贫记

发布时间:2018-10-30  来源:《团结报》2018-10-29期05版

放大

缩小

  夕阳西下,汽车在山路上蜿蜒盘旋。记者摇下车窗,情不自禁地欣赏着高原上连绵的绿色。

  “这几年我是看着这里的山变绿了,今年雨水多,植被更是好。”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甘肃省委主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一路上都在给记者介绍这里的山川地貌、人口和民族、风俗习惯、农业发展情况等,如数家珍。

  不知转过了多少沟壑峁梁,车子终于到达了群山之中一个小村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羊永镇拉布村。村口竖着一块“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帮扶联系村”的大牌子。一进村子,尚勋武就不停地和路上的村民打招呼,就像回到家乡一样。

  当好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

  拉布村地处偏远落后的高海拔地区,海拔在2900~3100米之间。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全村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2012年,全村有207户986人,其中贫困户有104户489人,贫困发生率超过50%。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村容环境不整,这是拉布村给尚勋武留下的第一印象。

  2012年,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攻坚行动的决策部署,拉布村成为民进甘肃省委会的定点帮扶村,尚勋武是这个村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近7年来,尚勋武带领着民进甘肃省委员会机关干部和会员来拉布村调研、帮扶、指导工作的次数数也数不清,而他自己,更是经常直接下乡入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实地开展扶贫工作。

  这么大个领导能到我们这个穷旮旯待得住?当时几乎所有村民都觉着尚勋武的到来就是做做样子。

  “可尚主委到了一户贫困户家,一进门就坐在土炕上和全家人拉起了家常,口渴了就毫不含糊地喝杯里的水。”拉布村原村支书郑志华慢慢发现,这位衣着干净、文质彬彬的领导竟然是“自己人”。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可过去拉布村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由于土地贫瘠、耕作方法传统,产量很低,别说靠这个卖钱,村民连肚子都填不饱。

  农学专家出身的尚勋武带领着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白天爬山坡、进田间、蹲地头,晚上总结分析,写调研笔记,就这样连续跑了半个月,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实现产业脱贫,一是更换种植新品种,二是调整种植结构。

  “我们祖辈都这么种地,有啥问题?我还种我的,够吃就行了!”尚勋武没想到,他的扶贫第一招就“热脸贴了冷屁股”。

  经过一番了解,尚勋武才知道,大家还不清楚他还是个从事农业研究的行家里手。于是他采取了“迂回战略”,每天走访了解农户的存粮、收入等,关心农户的家长里短,同时给大家讲如何备耕、松土、播种、除草和仓储等农事儿,甚至把农活儿如何干好、干巧都讲得头头是道。“没想到尚主委这么懂农村、懂农业,跟着他干没错!”拉布村原村支书郑志华率先响应尚勋武的建议,他拿出一部分土地试种脱毒马铃薯,当年秋天就获得了丰收,产量翻了一番,每亩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达到3500元。

  看着老支书得利了,农户们对尚勋武这个大专家信服了,都跟着种植新品种。

  继成功引种脱毒马铃薯后,尚勋武又帮助拉布村引种了中药材当归。可一开始就遇到了种苗繁育的大难题。传统的储苗方法是将留苗埋在地里或是房前屋后的墙根处,但是遇到暖冬留苗会早早发芽;遇到寒冬,会在春化阶段抽薹开花,从而失去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尚勋武反复研究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冷库储苗的新方法。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不仅难以产生效益,也很难推广新技术。“必须培养扶持致富带头人,并成立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尚勋武说。

  陈保寿成了拉布村第一个致富带头人,也是冷库储苗的第一个受益人。

  在尚勋武和“村两委”干部的支持下,陈保寿于2014年成立了鑫垚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修建了一个冷库,待验收合格后,通过发放扶贫资金的形式给予补贴,条件是他要带领8户贫困户共同种植当归脱贫。

  第一年陈保寿的冷库就成功存储当归苗200多斤,其质量明显提高,收入也实现了翻番。2015年,鑫垚合作社获得的扶贫资金支持更大了,又吸纳了80多户贫困户入社。“今年合作社种植了80多亩当归,如果按每亩收入6000元算的话,仅这一项总收入就能接近50万元,尚主委的思路就是真金白银啊!”陈保寿一边说一边竖起大拇指。

作者:郝雪、李木元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