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造访新市思故乡

发布时间:2018-11-16  来源:《开明》2018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骄阳似火,热浪袭人。

  盛夏三伏,江南古镇德清新市迎来了一拨湘湖畔的采风人,迈步跨入这精致的江南水乡,弥漫着乡情乡愁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湘湖海阔天空,东西南北遥不可及;新市小家碧玉,溪塘河道石桥纵横。湘湖实在寥廓,全盛期的面积比西湖大四倍还多,碧波万顷,湖山相间,点点渔火,鸥鹭翻飞,城山怀古,勾践尝胆;新市繁华当年,有五花八门的石桥七十二座,觉海寺唐公书匾“大唐兴善”,直径三尺挂山门,宋人吴潜金榜题名,官至丞相,状元建桥励后人,唐寅落款“陆仙楼”,层层叠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赋乡情。

  我来自湘湖,有幸造访新市古镇。漫步其间,犹如徜徉在水乡的梦中。

  周庄宾客摩肩接踵,乌镇大会世界瞩目,甪直、南浔、塘栖、同里、安昌……江南古镇各有特色,然它们所具有的,萧山曾一应拥有:从回澜桥至凌家桥的傍浙东运河十里长街,从凌家桥到小南门的千米西坞河,两岸民清古建筑(群)挤挤挨挨,巍峨壮观,我们的先人,似乎把自己世世代代勤劳节俭的财富果实,全都转移嫁接到了为世世代代的繁衍发展而构筑的砖瓦栋梁门窗上了。

  1949年,大军入境,世世代代的古建筑为新的县政府、军队、医院、学校(小学、初中以及党校)和那些转战南北后坐江山的功臣们准备了浸润着古城遗风萧然血脉的“广厦千万间”。

  我跨过新市的驾仙桥,又伫立在太平桥头,凝望着构思精巧,设计合理,温馨得体,坚固耐用的百米古骑楼,抚摸着古骑楼街道上起隔离、防火、装饰等作用的半圆形过街门洞,注视着脚下涌动的蓝色水流,转瞬间,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这,不就是我们曾经的家园吗!

  漫步古镇,犹如在翻阅“三坟五典”,查询地方志。

  清人袁枚在苏州随园门口挂过一幅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在新市古镇的志书上,2008年是难忘的一年:建镇1700周年,荣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钱宅”位于新市骑楼街的中央,一块宝蓝色的石匾嵌镶在石门框的一侧,上面有大小字体的铭文。

  赫然在目的铭文,告诉后人此地上接皇室宗亲冒官气,下承文豪泰斗传血脉。“清嘉庆年,吴越国王钱镠二十六世孙钱锦成自江苏溧阳迁新市李家园,后在西河口建宅。晚清沈太君(茅盾姑妈)嫁钱庠周(三十一代),‘国’字辈是钱王三十三代后裔,解放前五代不分家,江南第一灶(9眼),钱玲珠(国字辈)嫁沈薰南(茅盾小叔)”

  令人艳羡的豪门大宅是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面积达二千余平方米。

  萧山是浙东运河的源头,置县至少有两千多年,自古以来为交通枢纽,商贾云集,军事重镇,名人辈出,幸存的古建筑熠熠生辉。

  西河一侧的桥下达建筑群,骑楼门前的古河道上有石桥九座,建自宋朝、明代乃至晚清——遑论其它,光是石桥(包括运河上的石拱桥、板桥),萧山足以开一个万国博览会——会场须占地数万平米。桥西的单家墙门庭院深深,女翻译家单士厘(1858—1945)著《癸卯旅行记》,让县城城厢镇名扬天下;民国著名报人、记者曹聚仁服膺的“萧山先生单不庵”,是女旅行家的胞弟,又是令胡适等人敬重的大学问家。鳞次栉比的民居还有“荣禄第”、秋瑾外婆家和蔡家墙门等,其建筑面积在数百至上千不等,外墙是清一色的“石壁萧墙”,即两米长的石板嵌入石柱的槽内,犹如能工巧匠造高楼,做家具,不用一根钉子,卯榫结合,天衣无缝。

  桥下达南端的县学孔庙,有大成殿及这宫那殿的高大建筑十来座,门前入口处,犹如金水桥模样的朝圣大道。

  西河东侧的古建筑,自北向南首先当数占地36亩的“江南第一山”千年古刹祇园寺,这是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几百名师生抗战南迁返回故土后的栖身地,号称“浙东民主堡垒”;再过去就是建筑面积浩大的安仁当了,其中的庭院错落有致,楼房拱围天井,回廊连接回廊,石池里鲤鱼翻滚,池畔绿树成荫,69年前,这里被辟为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地;安仁当的南边,是“江南第一民宅”——“世进士第”,这座集石雕、砖雕和木雕于一体的超规模、超豪华民居,曾收藏善本书十万卷,有楠木楼一座,价值连城,后转身成为通讯兵部队的军营驻地,滴滴答答的电讯发送击打声,从雕花石窗溜出,飘逸长达几十年。

  杨万里《舟过德清》诗,描写新市“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写的是河道如网,水街相依的吴国水乡风光。文学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当年金海观校长等师长,为掩护闹革命的学生躲避军警的追捕,就是将他们悄悄地送入停泊在祇园寺西侧边门的小船中——在西河河埠下船——向南划入南门江,往北即是浙东运河,海阔天空。

  新市的前身为陆市,古称仙潭,圣贤云集,高人满座,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比比皆是。萧山的原始地名叫“余暨”,是越王亲属的封地,数千年来,水旱不惊,人称“佛国”。改革开放40年来,它是全国、全省和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和先行者,“永立潮头、奔竞不息”的“萧山精神”遐迩闻名。

  漫步新市街头,恍若回到了儿时的家园。

  驾仙桥畔的钟兆琳故居,让人流连忘返。钟兆琳(1901—1990),1914年考入南洋公学附中,1923年毕业于交通部南洋大学电机科,随即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1926年获硕士学位,翌年回国任母校教授。擅长电机工程,对电机工程设计及电机制造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回国之初便承担了当时最难教的“电机学”课程,并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与电动机,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与江泽民都是他的学生。钱老曾回忆说钟老师的教诲令人终生难忘。

  什么是“乡情”!什么是“乡愁”!什么又是“故土”!倘若把渗透着传统血脉,寄寓着乡情乡愁的人文故居全都夷为平地,要后人到何处去觅祖宗!

  《任伯年与萧山蔡家》一文见之于年前的萧山报,作者是资深报人董先生,文中披露了儿时及少年的未来画家在孔庙蔡家人举办的义学中免费接受教育的故事,描写了四进士第河对面的蔡家墙门里,在“文革”岁月中被横扫抄家搜出好几车的珍贵字画,付之一炬的辛酸悲痛。“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萧山湘湖的跨湖桥独木舟,8000年历史的碳14检验,毕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案可究。

  俱往矣!

  在钢筋水泥浇注出来的建筑物丛林中,我们认真学习“两山”理论,驱车百余公里去寻觅当年生活过的水乡旧景,特别感到亲切,特别觉得适时,尤其懂得其难能可贵。

  再见了,新市古镇——我梦中的水乡家园!

作者:蔡惠泉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