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从学生那里汲取教育智慧

发布时间:2018-11-16  来源:《开明》2018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学校教育要成全人,应该对学生抱有一种“敬畏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汲取教育智慧。

  “敬畏学生”一语算不上时髦的教育新词,但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来说,它还只是停留在套话、口号的层面,难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或者说教育信仰,特别是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至少在潜意识中还保持着伦理、知识、能力、道德、年资上的优越感,所以在特定教育情境中,遑论敬畏,连起码的平等和尊重都会缺失。如此,我们就很难真正深刻地认识学生,认识他们的潜能和优势,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梦想,理解他们的生命和生长,也就很难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足够的能力和水平去帮助学生达成生命的完美与完善。

  我这种刻骨铭心的学生观是不断被学生的优异表现所激发和强化的。大约四五年前,团委老师转给我一个视频,说的是那年刚毕业的几位学生利用十一长假,根据自己高中的经历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了一部微电影《陪唱团》,在网络热播并广获好评。他们的表现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印象,编剧、表演、制作水平是绝大多数老师都无法企及的。这些能力水平究竟来源于何方?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起了多大作用?面对如此优秀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能为他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还是压抑、阻碍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追问,让我进一步真切而深刻地认识到一系列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也进一步认识到这些教改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对广大学生的尊重乃至敬畏。我想改革的提出者和推动者正是因为从更为本质的角度认识到了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故而能以更为前瞻、科学、系统的思维规划这项课程改革方案,进而能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收获尊严、快乐和成功,成就最好的自己。

  2014年秋,浙江省在深化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那年年底,我主持召开了高一年级任课教师会议,总结梳理了一学期以来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适应新高考改革中暴露的六大问题,每个方面的问题都十分具体甚至尖锐,直指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考选考时间安排等有所疏忽、欠缺、失范之处,让在座的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都大为触动,因为他们在日常教学行为和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问题。其实我列举的问题主要出自某学生研究团队经过两个多月调查研究所形成的结题报告,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份送给了我。在报告中,学生们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为学校及时发现和改进课改、考改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鲜活、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全新的视角。会后,学校迅速行动,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和选修课程有效性建设。一段时间下来,课改实施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学生也是我们破解问题的一个重要智慧源泉,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从中汲取更为原生态、更具针对性、更富创意的课改智慧。源自学生的智慧元素之所以珍贵,主要基于两个逻辑前提:其一,学生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深化课改、考改就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育生态和学生的成长品质,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真实的需求,学生的感受最为真切,最有发言权,也最需要得到关切,学生的反馈无论是情感性的还是内容性的都可以成为改进完善工作的依据。其二,学生本身就是充满智慧的,他们的潜质和实际能力可以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多个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学生潜能开发和能力发挥的过程本身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那么该如何更好地从学生中汲取教育智慧呢?我以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和校园生活形态,创建平等、尊重、理解、真诚的校园人际关系,赋予学生更多表达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空间和时间。由此达成的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和谐、畅通、便捷的交流沟通机制,使学生的智慧才情能被深层激发并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老师、校长,成为推进学校工作的有效反馈。这一点在我已坚持多年的“校长有约”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是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的机会、通道。学生不应被视为学校管理和课改体系结构的末端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被动受体,而应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股具有主动性和创生性的有机力量。所以,学校在谋划、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表达和参与。大致的通道包括:让学生参与学校课程方案设计、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参与课程管理与评价等。

作者:吴国平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