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吴国平:走向自觉,缔造奇迹

发布时间:2018-11-22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1日第06版

放大

缩小

  “教育说到底是一项关注细节、把细节转化为教育契机的艺术,没有足够的投入和陪伴,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发生。”

  ——吴国平

  小档案:

  吴国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导师、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浙江省督学、宁波市名校长、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

  “多年前,梓荫山山麓这里是惊涛拍岸的海边,不知什么年代,它的峭壁上留下了‘惩忿窒欲’的巨幅摩崖石刻。梓荫的意思是像匠人制材作器一样考究地荫庇学子,使文脉源远流长;‘惩忿窒欲’出自周易‘山下有泽,君子以惩忿窒欲’,意思是君子看到海纳百川,体会山之巍峨,自然戒止愤怒,节制欲望。满怀敬畏,奋发图强。”秋高气爽,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文化古迹遍布的校园内,校长吴国平指着校园一侧的石刻说道。他的身材高大挺直,说话掷地有声,举手投足间又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息。自2000年8月受组织委派出任校长以来,这位当初普通高中校长队伍中的新兵,带领全校师生追求“教育自觉”境界,学校发展实现了从区域名校到全国名校的华丽飞跃,他本人也被誉为“连创奇迹的浙派名校长”。

最好的教育 给更多的孩子

  10月25日至27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学校长招宝山大讲堂”暨中学教育新思维论坛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校长共襄盛会,很多校长千里赴会的目的是探秘镇海中学,聆听学校当家人吴国平分享秘籍。

  1980年中师毕业后,吴国平被分配至镇海县临江中学。34岁时他担任镇海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在短时间内就把这所师资薄弱、生源最差、校风学风欠佳的学校改造得面目一新,彻底扭转了当时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看法。1996年初,吴国平被任命为镇海区教委副主任,分管教育业务工作,依靠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使得教委的相关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镇海区的教育工作也走在省市前列。在2000年暑假接任镇海中学校长之时,学校在全省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但由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等原因,面临着办学竞争加剧、生源地范围锐减、发展空间缩小等种种困难与挑战,不少人都担心镇海中学从此将走下坡路,一蹶不振,一些家长甚至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宁波中心城区、杭州乃至上海的名校求学。

  面对巨大压力,从未担任过普通高中管理工作的吴国平内心反而异常笃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相信天道酬勤,发誓要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随后,这所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在很多人看来都堪称奇迹:在只有24万户籍人口的镇海连续3年出了3位土生土长的浙江省高考状元,10年里摘得6枚学科奥赛国际金牌,率先成为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学校、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学校,且可推荐的人数都是浙江省最多的,多次荣获包括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内的国家级荣誉,连续4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又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

  同时,学校在省内的丽水、台州、衢州及省外的贵州普安、新疆库车、青海海西州、陕西延安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工作,还接纳省内外多地的校长、教师来校挂职蹲点学习,派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到结对帮扶地区开设讲座,接纳学生进行委培。此外,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他还成功完成了两批来自中西部的校长的“影子校长培训”计划。无论在天山脚下还是在黔西高原,都曾活跃着吴国平校长风尘仆仆与当地校长、教师分享办学经验、共商教育大计的身影。

以追求自觉 践行教育理想

  认真、踏实、执着、手翻(宁波方言,意指聪明能干)是吴国平留给很多人的印象。在广大师生和亲朋好友眼中,他对工作全身心投入,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除了校长一职,组织上还委以他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宁波市委会主委等兼职,相关的社会工作也比较多,但他总能恰当处理好主职和兼职的关系,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注在学校的发展上。

  令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不担任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工作,但学校哪些学生是特困生,哪些学生成绩起伏、思想波动较大,哪些学生有什么特长和缺点等,他似乎都了如指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总能对症下药。他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让一些班主任都自叹不如。抽出时间深入课堂更是他的工作常态,不同科目的教师都愿意他听课后的点拨评价。语文学科市级名师王老师就曾感慨:“我算是服了化学专业的校长对文字的领悟。”

  “教育说到底是一项关注细节、把细节转化为教育契机的艺术,没有足够的投入和陪伴,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发生。”为此,吴国平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至少转一遍校园,深入课堂、寝室、食堂等角角落落,用眼睛更用心去发现哪怕极其微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处理解决,同时也用心去寻找细微的美好,并将之提升放大为教育的正能量。政教主任邬小波形象地称吴校长践行的是“走动式”管理。

  “学生在,老师在”和“弹性坐班制”,是镇海中学的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然而,实际上却有机统一在了一起,成为该校教师管理的特色。学校的老师每周至少有2至3个晚上是在学校度过的,最多的每周5个晚上都在学校,为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有智慧的、长情温暖的陪伴。每天晚自修的第二节课,是该校固定的教师答疑时间。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找相应的老师请教,老师们也随时静候着推门进来的孩子,整个过程安静而有序。

  大约在2006年秋天,在吴国平来镇海中学的第七个年头,有位兄弟学校的领导来学校蹲点交流。上世纪90年代,这个领导同行也多次来考察,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他发现镇海中学的教师队伍呈现出更为积极、阳光、勤奋的良好状态,而在他自己的学校却缺乏这样一种风貌。“同行的对比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再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如果没有一种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发基础之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和职业行为,教师很难将教书育人的职责履行到位,更别说追求卓越了。”吴国平说,“这也成为我后来形成的‘教育——追求自觉的境界’这一办学思想的一个触发点。”

  “校长的使命在于引领和创新。”吴国平说,“当教育自觉逐渐成为个人的办学追求并完成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构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将这种办学思想传递给广大师生,让教育自觉升华为学校的集体无意识。”

  梓材荫泽,止于至善。这是镇海中学教师的形象写照。多年来,教师们一直践行以校为家,全身心服务学生。这些行为使师生之间达成了最有效的沟通,这种高贵、纯粹的职业精神,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和人生态度。

  “彼此像家人一样。”这是记者在镇海中学采访时经常听到的话。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吴国平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走向自觉——社会责任自觉、学校育人自觉和个人修养自觉,其实是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选择,散发出它独特的历史意蕴。

  成全学生 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者采访的当天,镇海中学体育馆内人头攒动,校学生会和团委正在举行纳新活动,每个部门前都挤满了人,学生踊跃推荐着自己。就在这一周周五,学校还举行了“百团大战”——学校社团招新活动。

  “现在的高考,已经不能说是一考定终身了,人生真正的开始是在高考以后。”吴国平说,“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应把综合素养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

  在镇海中学,现有学科类、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等各大类注册社团50多个。每年4月份前后,学校就会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可自行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高二(7)班的张同学就组织了“真人图书馆”活动,分别邀请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校党委书记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活动,使得张同学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虽然镇海中学学习很牛的学生有很多,但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还不错。可以说是学校搭建平台,让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对于学生的成长,吴国平一直认为做人比做事和做学问更重要,高素质比高分数更重要,人格健全、身心和谐比学业成绩更重要。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学校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将育人目标定格为“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并将“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确定为镇海中学庄严的办学立场。

  除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外语节、汉文化节、数学节、科技节、体育节、演讲大赛等,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的“成人成材”展开,并融入和浸润在各个教学实践环节之中。吴国平说:“我们非常强调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的德育和体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方法和习惯。”

  从2003年开始,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理科创新实验班的班主任一定要由文科老师担任,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镇海中学2015届毕业生郑恩柏是当年的浙江省理科高考状元,当他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完成第一学期的通识课后,选择攻读中文专业的做法,让不少人感到意外。而郑恩柏高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周爱红却觉得在情理之中:“郑恩柏一直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他按照自己的内心进行选择的结果,做出这样的选择也与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是分不开的。”

  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吴国平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办学生态变得更加开放、多元、自由。“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20年代,教育对象不再是整齐划一的群体,分数和大学也不再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唯一目标或主要目的。”他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成全人需要注入更为丰富、科学、深刻的内涵。这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更是教育拓展自身功能、展现无限魅力的契机。”

作者:史望颖、齐林泉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