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柯灵的《掠影集》

发布时间:2018-12-10  来源:摘自《余时书话》

放大

缩小

  见过柯灵先生的人,都会为他那温文尔雅的风度所倾服。他的衣着总是那么整齐雅洁,待人总是那么庄重谦和,人们都爱戴这位以诚待人的长者。

  前两年他北上开会,适逢他八十虚岁寿辰,北京的几位朋友为他办了一次生日小宴,地点选在西城的一座古寺庙,大家围着寿星吃了一桌素席。佛门圣地讲求宁静,满院只有古木参天,这氛围很适合性格恬淡的柯灵先生。记得在座的黄宗江、董乐山二兄都即席敬酒,说了些感激当年先生引领入门的话。

  我当时想到,若是沪上作家何为、徐开垒诸兄在座,大概也会说出同样的话。

  柯灵先生的文风亦如其人,文字简约有力,喜欢用短句,意境很美,可以说是细语娓娓。但是,也不尽如此,有时他的文字又锋利逼人,甚至有愤慨和呐喊。不论是委婉和激愤,都溶进了他对人民的深爱。他的小说也不脱这种风格。1939年7月,在上海孤岛时期出版的《掠影集》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这是世界书局出版的“大时代文艺丛书”中的一种,由郑振铎、王任叔、孔另境主编。正因为利用了租界的特殊环境,书中的抗日等字样还能出现,但不久亦遭查禁,流传世上的这本书并不多。

  关于《掠影集》的由来,作者在序中说——这些年来,困扰着我的是所谓“生活”。它使我有所失,却也使我有所得。许多人世间可悲可喜可笑可歌的事情,更亲切地看到了,有时自己还在里面串演了一角。“徘徊斗室,俯仰天地”之余,不免有些感慨,那结果就委屈了若干纸张和笔墨;而这也就是我的一些“作品”的由来……叫做《掠影集》,是表明这无非是一些浅薄凡庸,浮光掠影之作。

  书中共收小说七篇,最早的一篇写于1933年,最迟的写于1937年抗战开始之际。小说植根于生活,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同伴》《未终场》反映的都是演剧界的生活,那时候人们奋力而争的,不过是在台上能公开喊出:“东北是我们的领土!”《乐土》和《鹏》,更是直接写抗战的。

  《浮世画》和《云》,为抗战前夕的上海市民生活写照,有游荡街头的失业者、被迫出卖色相的舞女……灰暗的色调压抑得使人感到窒息,同时也让人预感到,用不了太久,大时代的风雨即将到来。

  柯灵先生青年时期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谨风格,不虚张声势,更无卖弄,但是感人肺腑,意味深沉。包括那篇写三十年代农村经济不景气的《圣裔》,其中细节亦非凭空捏造,作者熟悉上海,也熟悉浙东农村。他本人来自农村,也经历过家庭的破败。

  我保存的一本《掠影集》书品极佳,曾请作者签名留念。柯灵先生用毛笔在书的扉页上题诗一首,那是在1983年1月24日。诗曰——

  掠影浮光总徒然,漫对少作惜朱颜。

  安得羲和重弭节,搴裳捉袖更登山。

  先生至今仍是这么虚怀若谷,又这么积极乐观,令我钦羡不已。近日得到柯灵先生相赠的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柯灵》卷,见到书中已收入了这一手迹,更感到非常的亲切。想到去年春天我们在无锡县相聚数日,几乎每天绝早,我都能同这位长者在太湖边的住所内散步,听他慢言轻语地讲些能入我心的话。为了搭乘便车,他提前两日回沪了。最后两个早晨,只有我一个人望着辽阔的太湖独行,想起他的满头白发,以及送他们夫妇登车而去的情景,不禁有点怅然若失。

作者:姜德明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