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杨朝明委员:老故事 新讲法

发布时间:2018-12-25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8年12月18日特23版

放大

缩小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中国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站在20多名来自美国的中学生面前,杨朝明指着孔子的雕像,面含微笑地问。

  “NO。”

  这是发生在15年前的一幕,对于美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时的尴尬,如今已是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的杨朝明现在仍然记得。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出去,与当初的尴尬迥异的是另一番场景。

  不久前,一个奥地利工会代表团到访孔子研究院。刚抵达,便开宗明义地抛出了问题:“我们想请教一下,孔子思想如何指导工会工作?”对方话音刚落,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就笑了。因为他们知道杨朝明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如果一个组织是人组成的,孔子的思想就能起作用。”

  “工会的工作就是人的工作,人都是社会性的,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其意思是说人的身份是相对的,多重的,要根据自己的身份,约束自己的言行……”一番言论,引发了奥地利工会代表团的思考和讨论。

  从过去的不了解,到现在带着问题来,孔子的智慧,引起了全世界的尊重与向往。对于这种变化,已在曲阜深研孔子文化多年的杨朝明深有体会。

  关于孔子的故事,杨朝明从曲阜讲到全国,又从中国讲到全世界,他自己也不记得讲了多少遍。但从故事的讲述中,他看到了悄然发生的变化:首先,与外国朋友交流的内容越来越专业。过去,他们提问的大多是孔子的生平,孔子的主要思想等,问题还比较表面;现在,他们提出的问题都很专业。其次,主动了解孔子文化的越来越多,他们逐渐意识到孔子智慧的实用性,开始探讨文化背后的社会功能。

  了解中国文化,先从儒学开始。了解中国,先从曲阜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的“排头兵”,如何讲好这个“千年老故事”?杨朝明认为,老故事要有新讲法,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这传递出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号。”

  “而文化自信,先要文化自知。要讲清楚,自己要先弄明白,弄明白孔子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杨朝明说,作为学术研究机构,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弄明白,讲清楚,并结合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常讲常新,让更多的人走近儒学,了解儒学。

作者: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