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民主党派选择跟共产党走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19-01-02  来源:《中国政协》2016年第13期

放大

缩小

  二

  团结抗战是民主党派选择跟共产党走的历史源头。

  民主党派成员多是民主人士和社会贤达,以其特有的社会面貌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分量不小;在国民党上层和地方实力派、文化教育界、政治经济界、科学界以及爱国青年学生、华侨中有地位,影响不小;创办了许多报刊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政治走向,在政治上十分活跃且步调基本一致,力量不小。民主党派十分清楚,国共两党的关系决定着中国政治的走向。国共两党也十分明白,民主党派支持谁,谁就居于政治上的优势。

  民主党派成立初期的政治纲领主要是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这同共产党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纲领基本一致;民主党派为了救国救民,必须寻求工农和革命知识分子的支持。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侵略行径和国乱家愁的惨状,爱国主义具有的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外战战兢兢,对内刚决残酷。共产党率先提出红军愿意同全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民主党派同感共产党民族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觉醒,热烈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对蒋介石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共产党在长征路上发表《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民主党派对国共两党做出公正评判:“只有最坚决抗日的,才能做中国的天然领袖。”

  在民族危亡关头,团结抗战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实行合作的实质性共识。共产党在遵义会议后,纠正了“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的主张,确立了争取、团结民主党派的方针。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正确估计当时政治形势,理论论证了“各党派合作抗日的相关问题”,明确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精辟分析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重性”兼具,指出革命不仅需要主力军,还需要同盟军。从1936年2月到8月,中共中央先后呼吁立即召集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以及各党各派提出六项共同行动纲领,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把国民党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主动改变国难当头两个政权的对立;毛泽东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亲自致函各党派、民主人士、学术师友、社会贤达共70多人;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共产党还建立“三三制”政权,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方力量共同抗日。

  民主党派深感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不计十年前国民党“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的前嫌和仇恨,以极大的政治胸怀和社会责任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共产党的让步,应以行动积极配合;民主党派要生存和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同共产党结伴同行。“皖南事变”爆发,民主党派对国民党顽固派“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大为失望,蒋介石没有料到会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强烈遣责、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更没料到民主党派会完全同情并站在共产党一边。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民主党派从全面抗战之初对国民党寄予厚望,到把实现民族解放的希望重新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彼此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相互支持,并形成了遇事相互协商的传统,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

作者:陈延武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