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龚胜生:为贫困人口注入脱贫的可持续动力

发布时间:2019-01-03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8年12月25日06版

放大

缩小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逐步消除贫困的40年。40年的接续奋斗,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针对明年的脱贫攻坚战,要一鼓作气,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国也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各地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产业扶贫作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多用市场思维、提高脱贫实效至关重要。

  龚胜生告诉记者:“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反贫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让贫困人口都掌握一个可谋生的手段,都拥有一项可持续的生计,贫困的脆弱性才能够克服,脱贫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巩固。”在他看来,产业扶贫的目标就是通过产业发展,给贫困户培养一个产业,让贫困户成为产业经营的主体,或者为他们提供就业,为贫困户提供创收,这是实现真正可持续扶贫的关键所在,当务之急是解决贫困人口与健康、生计、动力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龚胜生表示,在带领学生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现有贫困人口除了因病致贫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因为智力贫困和精神贫困所致。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甘于现状的心灵贫困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攻克的堡垒战,影响脱贫质量。在产业扶贫方面存在运作思路不明确,后期工作不到位、利益联结未落实等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为贫困人口注入脱贫的可持续动力?龚胜生指出,产业扶贫需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产业的生命力来自产业效率。提升扶贫产业效率要依靠市场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带动意愿足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他们将贫困户带入产业链,或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为此,龚胜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政府要转变职能,多通过政策引导,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三是在脱贫攻坚中,扶贫既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贫困人口注入脱贫的可持续动力,是产业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把贫困户、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利用这些资源和自己的管理能力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五是产业扶贫应该建立贫困户可持续性的受益机制,而不是短期几年的收入提高。比如有的地方发展猕猴桃、茶叶等,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见效益,前期需要过渡性政策扶持,让贫困户既有收益、产业也能持续发展。

作者:李元丽、孙琳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