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黄继义:医者仁心 医者术精 医者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08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2018年第11期

放大

缩小

  黄继义,1963年生,福建厦门人。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第五医院院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务委员、厦门市泌尿中心副主任,厦门市人大代表、民进厦门市委会副主委。担任世界华人肾脏医师协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卫生标准管理》《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副主编等职务。

 

  8月19日,首届“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11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共有80名医师喜获医师行业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来自厦门市第五医院的肾脏内科主任医师黄继义教授也是获奖者之一。

  从医30余年来,黄继义教授始终坚持以爱行医,在临床一线默默奉献,救治了无数的病患。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赢得了患者及同行的尊重与信任。

  精益求精 开拓肾脏病治疗新领域

  黄继义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立志从医,帮助他人解除病痛。1985年7月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肾脏内科临床工作。

  从医30余年来,他潜心研习医术,积累了丰富的肾脏病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的临床经验,擅长泌尿道感染、肾小球疾病的诊治。

  对于慢性肾脏病,有一种传统的治疗观念——“不能太苦太累,要躺在床上多休息,才不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至少在早期的治疗阶段要这样”。

  在黄继义看来,这样的观念不够积极:“美国有个尿毒症患者,跑了17年马拉松,还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使在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有节奏的科学性的康复治疗,是完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为此,在多年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他率先在业界提出了慢性肾脏病加强康复治疗的理念。在第五医院血透室、肾内科病房内添置康复器械,将肾脏病康复治疗方案引入病房并推向患者家庭。

  这样的大胆开拓和创新,在厦门肾脏病学界,已不是首次。早在20世纪90年代,黄继义与肾脏病学界的同仁一起,将腹膜透析、CRRT等技术引入厦门,并将这些技术在肾脏病、急危重症领域进行推广应用,使急、危、重症尤其是伴有肾衰的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多年来,他带动所在学科逐步开展肾穿刺活检、各种深静脉临时或长期导管置入、腹膜透析置管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等技术项目。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他精心研究的这一整套治疗新方案,早期、中期、长期的康复治疗理念,得到了全国肾脏病学界的认可,并通过“华佗行——全国肾脏病医师培训班”等项目在业内推广。

  如何让透析患者血流量更通畅?血管使用寿命更长?黄继义率先在肾脏病学界发起成立了血管通路研究室,并利用3D打印的方式重建血管模型,为尿毒症血透病人建立各种疑难复杂血管通路构建方案,吸引了各地复杂血管通路需要再造的患者。

  近年来,黄继义曾荣获国家科技部项目优秀奖一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参与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获省、市等各级科研立项资助项目共九项等。

  悬壶济世 慈心呵护每一位患者

  “医生不要高高在上,要做一个服务者,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关怀和尊重。”这是黄继义教授常说的话。

  黄继义不但是一名肾脏内科的主任医师,同时也是厦门市第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翔安院区)的院长。虽然担任院长,但他坚持在一线看诊。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他坚持以爱行医,廉洁行医,赢得了患者的赞许与信任。

  遇到危重病人,他总要等病人脱离危险了才肯离开病房。一次,一位因足部严重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急诊入院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生命危在旦夕,明确病情后,立即进行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两天两夜,黄继义教授值守病房,直至患者转危为安,他才放心地离开病房。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曾有一位肾病综合征患者,从外省慕名来到厦门求医。这名患者辗转多家医院,诊断的病情很清楚,用药也都规范,可就是治不好病。收治后,黄继义教授认真研究了患者带来的一大堆资料,作出大胆的判断:这个病人有特殊的体质,常规的用药量达不到治疗效果。经过药物浓度检测,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胆将患者的用药量提高了一倍,果然得到了好转。

  类似这样在多个地方辗转治疗不理想,而通过黄继义教授及其团队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在厦门市第五医院经常看到。

  “作为医生,要用感恩关爱的心对待病人,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黄继义教授经常教育年轻医务人员,“不管病人病情有多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用100%的努力去挽救”。在他看来,文凭高、职称高并不代表水平高,病人的信任才是一名医生价值的体现。

  黄继义还说出了对待病人、对待诊疗的一些看法,“作为医生,我们要认真把握好诊疗中的度,避免因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而给病人带来新的伤害。”在他看来,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适和病痛,当他们作为病人来就诊时,我们要鼓励他们用正常的心态去接受、去对待,切不可因过度关注而产生心理伤害。

作者:黄彩虹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