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民进会员李淑芳与她的公益团队“支教岛”奔波在偏远村落十四载——

桃李之花 芬芳满坡

发布时间:2019-01-17  来源:《团结报》2019年1月15日05版

放大

缩小

  “是你改变了我的一生,我要用一生改变更多的人”

  30年前,20出头的李淑芳带着一块饼子和几个地瓜干,毅然登上了开往青岛的小破车,也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征途。那时的她,还是青岛即墨偏远乡村的一个民办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到城里教书,是李淑芳无论如何也不敢想的。

  1988年,通过一次培训,李淑芳结识了改变她一生的启蒙老师——青岛教育学院的高鸿秀老师。在高鸿秀老师的推荐下,李淑芳在一年的时间里接受了教育学院老师们的免费培训,并成功考取了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李淑芳的人生轨迹改变了,她想到是感恩,回馈乡邦,帮助更多希望改变命运的村里人。

  如今,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外援力”依然难以扭转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乡村校长和教师对乡村教育的前景普遍处于迷茫和等待状态,“内生力”不足。从农村走出来的李淑芳着急了,孩子们的未来耽误不得,她深知乡村教育的短板,生活并不宽裕的李淑芳下定决心创办“支教岛”。

  “来到这里,以前老旧的教育理念焕发新生,真是收获满满。” 正在培训的乡村教师告诉记者。有人说,“支教岛”点亮了乡村教师的希望。在这里培训的乡村教师则认为,点亮的是更多孩子们的梦想。

  “张老师,您回来感觉您变得多了,上课的方式变了,讲话的语气变了,甚至对我们的态度也变了。心里有好多话,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让我来写下来吧……”这是甘肃陇南市成县沙坝小学教师张斐然培训回乡后,学生写给她的信。张斐然回道:“让我们一起变得优秀吧!踏实走好每一步,你会是人生赢家!” “支教岛”牵手教师,积极探索乡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让农村教育发生内在变化。

  这样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也正是因为有了日积月累的变化,才有了李淑芳十四年的坚守和坚持下来的勇气。

  “绝不消极等待,积极投身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令李淑芳感到振奋人心,也深觉重任在肩。

  “从加入民进那一天,我就不断从马叙伦、陶行知等前辈先贤们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坚守信念,积极投身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实实在在做好教育这件事。”李淑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需要提高站位,首当其冲承担起责任,而不是等待国家的哺育。

  李淑芳将这种责任理念也一同注入到了“支教岛”的建设中来,激发乡村教育“内动力”、助力改善乡村教育生态,完成农村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模式从“等待输血”到“自行造血”的转变。

  十四年坚守在一线做教育公益事业,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淑芳用艾青的诗讲述了她的教育情怀。

  李淑芳的事迹触动了很多人,不少国内知名专家、名校长名师、教授,甚至宝岛台湾的教育者也加入了支教队伍。现在的“支教岛”是一个拥有爱心企业家、媒体、在校大学生、海外华人、留学生等在内上万名的志愿者团队。

  “支教岛”的成长和专业化服务,离不开民进青岛市委会的相扶。民进青岛市委会连续6年为“支教岛”提供帮扶经费;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发动会内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支教送教队伍中去;利用民进企业家联谊会平台,支持“支教岛”公益服务团队开展支教助学活动……

  2015年,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市教育局《青岛教育工作情况》专报上作批示,将“支教岛”立为典型。

  现在,在青岛民进、青岛慈善总会爱基金的协调帮助下,李淑芳有了筹备成立新乡村教育研究院的想法,未来,她将带领“支教岛”向更深更远迈进。

作者:吴姝静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