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鲁迅、郑振铎与《十竹斋笺谱》的重刻

发布时间:2019-01-21  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放大

缩小

  一九四四年重刻者,是根据王孝慈先生藏本复制的;一九五二年重刻者,是对照郑振铎先生藏本复制的。所以页数、画幅数,编排次序等,不完全相同。为了同道研究考证的需要,今将不同点列后。

  1.一九三四年重刻本于一九五二年重刻本纸色不同,前者为白色夹连(即十刀头)印制,后者用旧色夹连印制。

  2.前者卷首只有鲁迅所作的说明,后者并有郑振铎所作的序文。

  3.前者四卷共有三十四组,二百七十一幅画;后者三十四组画,则为二百九十三幅。按:一九三四年重刻本,卷一中的奇石十种佚二幅;隐逸十种佚“林逋”和“陶潜”两幅;写生十种佚“山茶”和“栀子”两幅。卷二中的入林十种,佚“带雨”、“喜霁”两幅;折赠八种,佚“兰花”、“梅花”两幅;墨友十种,佚“韵友”、“殊友”两幅。卷三中的尚志八种,佚“南阳庐”、“筑嵓”两幅;高标八种,佚“篱菊”、“采药”两幅。卷四中的香雪八种,佚“梅竹”、“老梅”两幅;杂稿十六种,佚“牡丹”、“春涛龙起”、“兰玉”、“松鹤”四幅。所以四卷共佚二十二幅,仅翻刻二百七十一幅。

  4.一九五二年重刻本,有几幅画在画或刻的方面又作过改动。例如:

  卷三敏学中的“警枕”枕下作兽皮,于一九三四年重刻本的用锦褥不同。又如,卷四杂稿中的“天花”,在一九三四年重刻本中,则为古玉图。

  至于款式的不同,前后顺序的不同,改变颜色或调色浓淡的不同等等,就不一一详述了。

  关于重刻《十竹斋笺谱》的印刷技术问题,概括起来,刻分为六个方面作一叙述,现分别加以略述。

  1.对于线条的运用。

  在《十竹斋笺谱》中,以线描表现物体的画面,占到全谱的绝大部分。不但婉转细于劈发,而且状物传神千变万化,倘若勾稿、雕工及印手,三者不能得心应手,翻刻印制势必拙劣而无韵。木刻画技术水平,在三十年代可以胜任者,人手确实极难得,所以鲁迅先生说:“雕工、印工现在只剩三、四人”了。

  线条运用在人物画上,如卷一中的隐逸十种,须发潇洒,面目轩昂,皆以线描成之,可见木刻画技术的一般情状。线条运用在山水画上,如卷一中的画诗八种、卷二中的胜览八种、卷三中的南阳庐等,或印一色墨,或套印深浅墨,或套印彩色,却都以线条为主加以表现。各幅尽管风格不同,然而行笔的刚柔顿挫,以求气韵生动、法度严明则无二致。再如卷二中的凤子八种、雅玩八种等等,或作图案式装饰画,或形古玉图纹,都能适度地发挥了线描的作用。

  至于表现熊熊的火焰、富有浮雕效果的古玉图形,全凭笔下刀头使其形象再现。“方”忌棱角,“圆”忌流滑,轻重缓急,凝神贯注,既有功力,更出匠心,自可求得神妙。至于印刷之工,调色深浅、轻刷轻砑、干湿浓淡,倘亏印手潜心经营,终不能成为完璧。

  2.运用拱花法印制木刻画,在《十竹斋笺谱》中,有七十五幅。“拱花法”,以雕成图纹凹陷的所谓“阴板”,拱砑在宣纸上,形成高出纸面的形象,有点像浮雕的效果。在木刻画艺术发展史上,此法是明代末年创造的(编者按:朵云轩近年重刻海内孤本《萝轩变古笺谱》,证明此法的运用至少还要提前十九年)。

作者:王宗光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