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生财有大道

发布时间:2019-02-12  来源:《辽宁民进》2018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中国是个农耕社会,古人重农轻商,羞于谈钱,然而人要生存,又离不开钱。钱是试金石,是照妖镜,有品没品,君子小人,幸与不幸,智与愚,一试便知。《大学》有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古代有钱贤人的故事,首推成语“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陶朱”指春秋时期的范蠡。有个名联,值得记诵,有气势又励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前者说的是项羽,后者说的是勾践。帮助勾践“吞吴”的人就是范蠡,后人说他成功后带着美人西施走了——这是个附会,史料并无记载,而且那年范蠡已经六十多岁了。

  带西施不一定,但出走是事实。胜利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富贵生活,坐船走了。傻吗?不,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文种,没听他的劝,留在高官位上,结果后来被勾践杀了。

  却说范蠡来到齐国的定陶,更名改姓,人称陶朱公。

  陶朱公善于做买卖,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说自己一个读书人,居家,赚了大钱;做官,做到最大,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物极必反。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亲朋好友,再次隐去。这简直是《道德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的注解。

  想出名就能出?太难;想隐退呢?也不一定隐的了。诸葛亮、姜太公之辈,是假隐,以退为进。范蠡是真想隐,却被人一次次请出来,崇拜了几千年,管他叫商圣,文财神。

  随便举两个例子,就能看出范蠡的品格和智慧——

  范蠡发明了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禄寿三星,组成了十六两秤的十六个“秤星”,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使用过一段时间。

  范蠡在齐国贩马,是合作双赢的案例。当时,他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这种好马齐国有,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劫匪很多,贩马有风险。他了解到齐国有一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这个人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想和他合作。他写了一张榜文,说他组建了一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果然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范蠡虽然没有收姜子盾的钱,但是,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范蠡活到88岁高龄。司马迁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端木”指子贡,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子贡曾担任鲁国和卫国的相辅。对于他的政治才能,司马迁赞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一个人影响到五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子贡的理想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穷时不对人低三下四,富了也不骄横。他在曹、鲁两国之间经商,富致千金,与诸侯国君分庭抗礼。上文所说越王勾践听说他来了,打扫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中说:“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是否供给,不得而知,但至少,子贡的影响力和他有钱分不开,他也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多次为被困住的孔子解围。有人赞美子贡的才能,他说,我这都是跟我老师孔子学的。我这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见,但老师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富丽堂皇,一般人连门都找不到。这就是“万仞宫墙”这个成语的来历。时至今日,曲阜孔庙仰圣门上,还镌刻着这四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乃清乾隆皇帝御笔。

  子贡被后人誉为儒商鼻祖,极大地提升了孔子的地位。安贫乐道的颜渊是贤人,富甲一方的子贡也是贤人。儒家不主张避世,而是提倡亲贤乐利各得其所。义利合宜、恰到好处,无论发达还是穷困,都能保得自身周全。

  这种义利观影响的不仅是中国人。在日本,松下电器商业学院通过学习《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确立了“商业之道在于道”的思想。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经历和体验写成《“论语”与算盘》一书,其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即:一个人既要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又要有“商”的才干与务实的精神。如果偏于士魂而没有商才,经济上也就会招致自灭;而离开道德的商才,即不道德、欺瞒、浮华、轻佻的商才,所谓小聪明,决不是真正的商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

  学国学,要活学,有所损益,才符合历史规律,才能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

作者:赵丽杰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