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理论研究

人民政协改革创新发展的40年

发布时间:2019-02-13  来源:团结网-全国政协微信公众号

放大

缩小

  40年前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40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全面发展的时期。人民政协事业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其他战线一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生了许多意义深远的重要变化。

  一、拨乱反正,及时转移工作重点

  1978年2月,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邓小平同志为人民政协历史上的第三任全国政协主席。在邓小平主席主持下,人民政协开启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全国政协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政协文化组克服阻力,冲破禁区,率先提出为“二月提纲”平反,为吴晗和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平反,对于冲破当时“左”的思想禁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6月,邓小平主席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以邓小平同志讲话为标志,人民政协工作的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

  1980年1月,邓小平主席在全国政协首次举办的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80年代中国人民要做的三件大事:第一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第三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三件大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三件大事,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一致奋斗的共同任务,也是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转移工作重心后的主要任务。

  二、落实政策,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983年6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中指出,当前特别要督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这是开创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的关键。

  当时落实统战政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从50年代后期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对有些人处理错了,虽然进行了纠正,但还留有这样那样的“尾巴”;二是退还“文革”中被查抄的财物问题;三是清退“文革”期间被非法侵占的私人房产问题。此外,还有解决好非中共党员的政协委员及时阅读相关文件和对有关精神的知情问题。

  同年9月,全国政协六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集中讨论和部署了落实政策工作。会后,全国政协会同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组成8个调查组分赴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调查全国政协委员和省级政协委员落实政策的情况。12月,全国政协和中央统战部联合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主席和统战部长参加的落实政策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按照中共中央规定的方针和原则,进一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工作上切实抓紧,从政策上做出具体规定,切实做好落实政策工作,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善始善终地完成这一任务。会后,全国政协多次派出调查组分赴各地,督促检查落实政协委员政策和各项统战政策的工作。全国政协还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转发和处理各方面人士的申诉信件,接待有关的上访人员,并直接经办和促进解决了一些代表性人士的落实政策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有530人提出各类涉及落实政策的问题共687件,其中大部分属于复查政治结论和查抄财物问题。截至1988年3月,这些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全国政协的有关工作组还分别就涉及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台港澳同胞、归国华侨、去台人员家属和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落实政策问题进行专题调查,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为调动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协调关系,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

  1979年6月,邓小平主席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建国30年来,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各兄弟民族已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资本家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同年9月,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广阔的。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

  根据小平同志这一思想,人民政协不断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在界别组成和委员构成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团结的范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一批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有影响的新的代表人物进入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参政议政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台湾同胞联谊会、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成为人民政协新的参加单位;恢复了中国科协和全国侨联的人民政协参加单位资格;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委员人数大幅度增加;56个民族和5大宗教团体都有代表人物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非公有制经济的代表人物进入政协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新成员。

  政协全国委员会的阵容,包括了我国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其组成单位达到34个;地方政协组织达到3200多个,政协委员总数有70万多人,成为各个地方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健全法制,政协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的性质及其重要作用首次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1993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又充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多次批转《全国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规则;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修订的1982年《政协章程》基础上,先后数次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时俱进地修订了章程。

  这些制度法规建设,包括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出发,把人民政协同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相联系,阐述了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意义;规定了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民政协理论的渊源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理论依据;拓展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规定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性质、原则、内容、形式及运行机制,保障和推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加强理论建设,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人民政协的理论研究,从相关人员个别分散地对工作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起步,迅速在全国各级政协形成热潮,发展成为有组织、有计划,上下一致、全国协同的重要工作。这个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对人民政协的客观要求,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006年12月全国政协成立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推动了全国性政协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全国政协党组加强对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规划和引领协调。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副省级城市政协和许多地市级政协,也都相继成立了理论研究会。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政协理论研究队伍,主要包括各级政协和各级统战部门的同志,各级党校、党史研究部门的同志,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同志,党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同志。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方法的完善,研究成果的共享,理论研究在政协工作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课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积极组织并大力推动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把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计划。

  人民政协理论建设的最重要成就,是系统地研究、概括、学习和宣传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观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关于人民政协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些重要的理论、思想和观点,科学回答了人民政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成为指引和推动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发展、不断创新的行动指南。

  六、发挥制度优势,拓展和充实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40年来,我们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发挥我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党中央多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实施。这样一种政治体制,集中体现了我国广泛的人民民主。党中央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和作用不断加以拓展和充实。

  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1982年全国政协通过的政协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1995年中共中央在转发《全国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时,将政协性质的表述拓展为“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2018年修改后的政协章程中,这段话后面又进一步增加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关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1982年通过的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2004年修改章程时,按照1995年党中央批转全国政协关于履职《规定》时的提法,将其进一步调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并对这三项职能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的不断拓展和充实,是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人民政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从而党和国家对政协的要求更高这样一种基本趋势。

  七、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积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1980年1月1日,邓小平主席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指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1979年6月,他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由此,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促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成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特点。

  全国政协成立了祖国统一工作组(港澳台侨委员会的前身),负责研究和推动日常促进祖国统一工作;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各界代表人物多、联系广泛等有利条件,以多种形式宣传我国政府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立场;就有关问题发表声明,表达中国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严正立场,提出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就有关港、澳、台工作的许多问题,调查研究,协商政策,积极建言,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对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研究问题、科学决策起了积极的作用;广泛开展联谊活动,增进相互了解,通过多种形式,结交和团结了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参与有关工作,为香港、澳门政权的顺利交接和保持港澳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八、加强国际交往,人民外交活动别开生面

  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人民政协“要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作出自己的努力。”

  1984年12月,邓颖超同志又提出,政协的外事工作不要只限于对口组织,可灵活多样地开展工作,要把这个工作发展一下。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在历届政协主席和政协委员的积极推动下,人民政协发挥它所具有的广泛代表性、党派合作性、民主协商性和各领域人才荟萃的特点,把对外交往活动日益活跃地开展起来。

  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坚持服务于我国外交工作总目标的方针,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一是从以往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对口组织、第三世界国家友好组织的关系,拓展到愿与国外一切有意愿同中国全国政协友好往来的组织建立联系;二是广交朋友,既有各国议会组织、政治组织,也有国际组织、区域组织,还有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全国政协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有:走出去、请进来,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其中包括领导人的高层互访,也包括专门委员会和有关人士的对外交往;配合我国对外斗争发表宣言或声明,特别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国势力干涉我国内政,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表达我国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严正立场和主张;举办“21世纪论坛”等国际性会议;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参加相关世界组织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参加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活动、国际性会议等。此外,人民政协还就我国对外工作的一些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协商,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现在,全国政协已同14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机构、15个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建立了联系。人民政协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宣传,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九、协商民主展现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将其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深化各方面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提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之后,中共中央陆续颁布《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重要精神和文件的实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展现出一种新格局。

  新格局下的协商民主与过去相比,有许多新的重要的发展:第一,广泛拓展协商民主的渠道,实现了协商形式多样化。开展民主协商活动不再是专门机构的专有职责。中共中央把协商民主的形式归纳为3种类型7条渠道,即: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第二,民主协商的内容进一步扩大,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成为新时代协商民主关注的一个重点。过去讲协商民主主要是指就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开展的政治协商。十八大后,民主协商的内容扩大为两大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二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第三,民主协商的主体扩大至全体人民,提出商量的越多越深入越好。新格局下协商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而且进一步扩大至全国人民,延伸到各个层面。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第四,基层协商成为新格局下协商民主的重点和亮点。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人民群众是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第五,民主监督工作不断创新。其中,以监督性专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专项监督这种新的工作方法,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方面的又一项重要创新,成为政协全委会和常委会议闭会期间经常性、有组织地开展民主监督活动的一种适宜的工作方式。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格局,给人民政协工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给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人民政协前程远大,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以来,新一届全国政协和各级地方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突出“专门协商机构”和“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的定位及特点,在参与、服务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理论实践,进一步开创了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人民政协制度朝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

  比如,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体制和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制度文件得以认真落实,政协章程及其他制度、规则不断完善;形成政协协商议政新的格局,建立起包括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及经常性的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协商议政新机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积极扩大民主,开展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等。其中,双周协商座谈会和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都是政协在履行政治协商职能方面的重要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活力与实效;民主监督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包括会议监督、视察监督、提案监督、专项监督以及其他形式的监督这样“五位一体”的民主监督机制。

  在当前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人民政协也进入历史上又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级政协要切实“把推动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方位新使命”。如何把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专门机构、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何通过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有效运作、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如何使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人民政协必须回答的崭新课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一定会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前途远大,大有可为!

  (作者:卞晋平 系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原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作者:     责任编辑:吴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