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主题学习

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战略任务

发布时间:2019-02-20  来源:《求是》2018/20

放大

缩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并为此作出更为深刻的阐述和更为系统的部署。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贯穿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体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新要求,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方向目标和关键要害。落实好这一战略任务,迫切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深入理解其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实践中不断开拓新局面展现新气象,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作用。

  一、党的独特优势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洞察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一定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特定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也都有其特定的服务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这种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又取决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体系的内在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只有获得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性的社会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飞跃,为人类解放和自身幸福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以其真理和道义制高点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阔前景,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引领人民群众提升自身觉悟、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利益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鲜明人民立场和为人类进步描绘的美好社会理想,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保持强大生机、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凝聚人心力量、推动事业发展上的强大支撑作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我们党真正拥有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南,拥有了引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旗帜。从郑重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再到与时俱进地确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从提出干革命要靠“枪杆子”“笔杆子”的思想,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再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万众一心抗击外侮和实现全国解放,到动员亿万人民以百倍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燃烧岁月”,再到解放思想、开启新的伟大革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党和人民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强大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以先进的思想旗帜引领前进航向、不断开辟中国发展道路的奋斗历程,就是围绕党的目标使命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的发展过程。

  历史一再表明,团结一致才能得胜利,建筑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更是无比重要。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自身长期革命经验时曾谈到:“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可以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对我们党自身优势的深刻洞察,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把握历史大势和应对风险挑战的紧迫要求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带领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必须同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大势相适应,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相统一,在实现党新的历史使命中实现自身发展。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变得更为紧迫、更为必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迈向新阶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凡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集中概括的“三个意味着”的时代大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等,这些既为党、国家和民族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也为我们党用崇高的目标团结凝聚人心、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深刻回答“时代之问” “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其强大的实践力量、理论力量赢得人民的广泛认同,极大提升了中国道路、中国思想、中国理念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影响。所有这些,都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物质基础、民心基础。党、国家和民族强起来的发展大势蕴含意识形态强起来的必然走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创造,推动着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彰显党和人民历史创造精神、顺应中国历史进步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也要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之中,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现象仍很突出,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和立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叠加,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更为突出。不同意识形态既是不同社会道路、社会制度的反映,又是支撑不同社会道路和社会制度合理性的思想基础。敌对势力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挑战,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法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加大对中国进行政治误导、战略遏制、全面施压的力度,加大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力度,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形势复杂尖锐,争夺人心、争夺阵地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成为我们赢得综合国力竞争、维护政治和文化安全、确保党和国家正确发展方向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人心齐,泰山移。”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历来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爬坡过坎首先要过的就是思想意志关,同心同德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握和用好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同心同向、攻坚克难的统一意志和行动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

作者:甄占民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