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无为中的有为

——读卢梭《爱弥儿》

发布时间:2019-03-04  来源:《常州民进》2018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读《爱弥儿》,常让我想起先贤老子。且越读越觉得,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都可以在卢梭的这本教育论著中找到踪影。不过,老子表达的是政治思想,而卢梭表达的是教育思想,其哲学出发点却都是自然主义。

  卢梭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这一具有乌托邦意味的教育理想在他假想的孩子“爱弥儿”身上得到了实现。本书的五卷正是按照“爱弥儿”的成长顺序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卢梭主张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呼吁年轻的老师,不要按照成规来管教孩子,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

  其实对我最有教益的是,如何对学生实施惩罚。目前的教育教学避免不了惩罚,而我也还远远没有修炼到脾气来时能克制住的涵养。

  虽然我已很少发怒,但怒气一来,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不可思议。而卢梭却告诉我: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错究竟是错在什么地方;也不要叫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冒犯了你。由于他们的行为中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做出从道德上看来是一件很坏的、而且是值得惩罚和斥责的事情。

  是的,对一个还未能完全形成是非观念的孩子来说,动大怒又有何意义?只能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师生情感;疏远了师生距离;也让自己变得更加丑陋。所以,如果当怒气再来时,我应该温柔地看着孩子,微笑地对他说:我的朋友,你使我多么难过啊!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就是凡事顺乎自然。我想,这样“无为”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无”中生“有”,使教育更加“自然”起来。《爱弥儿》的教育意义恐怕也在于此,把孩子当作孩子,“无为”中便也能生出“有为”来。

作者:李娟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