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俞金尧:年味在变,人情味不变

发布时间:2019-03-14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9年3月3日10版

放大

缩小

  “年,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认为,探讨如今人们眼中“年味变了”的话题,首先要清楚这个问题。

  “我记得看过这么一个说法,年就是人们把稻谷背回、将收成颗粒归仓。”他解析道,“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辛勤劳作、秋收冬藏的一个时间节点。于是,辛勤劳作了一轮春秋的人们的一个放松和庆祝的方式——年,就如此形成了。

  “如今年味的改变,和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俞金尧认为,“千百年来,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大的变化,生产力也没有太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所以人们会在过年的时候买新衣、办年货,甚至新衣服只穿一次,来年过年再拿出来穿。”

  而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以前过年置办的年货、新衣,现在随时可以买,“像是天天在过年。”俞金尧笑道。人们没有了这种新鲜感和期待感,年味,也就显得没过去那么浓。而且,人们庆祝“过年”的方式在变化。“有的人会选择利用过年假期出门旅游度假,这其实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

  俞金尧表示,城镇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强,也是年味“变淡”的因素。过去,人们的观念是安土重迁,整个大家族聚居一地,过年时团聚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如今,一个大家族的成员,分散地住在天南海北,团聚变得没那么容易。“但是,过年的时候,人们还是选择能回家就回家,不能回家的也可以通过微信、视频来拜年,沟通彼此的感情。”今年俞金尧回到浙江老家过年,在他的家乡,过年要吃年糕,是“年年高”的好意头。“小时候我奶奶每到过年都会炖藕,也是意喻着来年路路通。”这种风俗习惯一直都没改变。

  在俞金尧看来,虽然年味像是在变“淡”,但是,“年”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承载着的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亲情纽带的作用,年味的核心———家人之间的感情更是不会改变的。

作者:李冰洁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