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回首烟波第四桥

——难以忘怀的范烟桥

发布时间:2019-03-25  来源:民进苏州市委会网站

放大

缩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州,这座底蕴丰厚的文化古城走进了新时代。范烟桥,这位学养深厚的民主人士,接受新政权的委任,掌管起城市文化的建设工作。1955年,他担任苏州文化处处长,不久改制,他成为第一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1958年,他再兼任苏州文管会副主任。战乱之后的古城,百废待兴,许多宝贵的文化遗存亟待整理恢复,范烟桥很有远见地提出建立博物馆,以博物馆为阵地,抢救、征集、整理散落的文物。苏州博物馆在他的建议和带动下一步步建成规模。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他尽职尽责地为苏州的文化事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除了文化事业单位的行政职务,他还是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我曾在俞平伯的书信中看到范烟桥那时忙碌的身影,俞平伯回苏州看老宅曲园并商议捐赠一事,就是文化处处长范烟桥于百忙中抽空接待的。尽管常年在领导岗位上,范烟桥却不象个当官的,当时和他常往来的王染野回忆:“真奇怪,范烟桥一直担任行政领导,但你怎么看,他都是一个文人。”

  范烟桥真就是个没走样的文人。他出生文人世家,是范仲淹后裔思椿公第十世孙。小时候在家经历了较为规范的传统教育,年稍长,又进了新式学堂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一生痴迷文字工作,年轻时尤好章回小说,创作了上百万字;他还热衷办刊办报,结社雅集。1911年,他创办了吴江第一份报纸《元旦》,创立了“同南社”;1922年,又在苏州创办“星社”,名扬江浙,与施蛰存、戴望舒的“兰社”相唱和。而我们找到的《珊瑚》杂志,只是他办过的众多刊物之一种。当时,苏沪沦陷,范烟桥冒着生命危险,一面决然拒绝被日本人接管的《新申报》主编职务,辞掉影业公司文书科长一职,一面欣然受命,接手被日本人封闭的东吴大学附中,担任校长,不去伪教育局注册,将学校改名为正养中学,以示不忘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他带领留守的师生,将学校艰难维持到抗战胜利。在那样动乱的时期,再创办起一份杂志来,没有一份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强烈的挚爱是不可想象的。到今天,他的文字仍能让我们在感动中认可他的主张。“救国不能专恃着铁与血,世界上有把文化来作侵略工具的,那么我们可以把文化来救国!”在全球化潮流席卷而来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特色,我们太需要能这样有主张有作为的各种尝试。

  不过范烟桥自认为教书才是他的职业,也是他最倾心的事业。从20岁开始,在家乡任小学教员,后在东吴大学附中教授国文,在东吴大学开设小说课,他自己丰富的创作活动为他的文学课教授增色添彩,学生们都喜欢上范老师的课。1947年,范烟桥联络苏、沪同乡,筹资为家乡创办了“仁美初级中学”,那是同里古镇的第一所中学。

  范烟桥有写日记的习惯,《驹光留影录》是他坚持写了五十几年的日记集。也许正是“人生如白驹过隙”的紧迫感,促使他马不停蹄的奔忙——忙文化建设的官员、忙创作出版的文人、忙杏坛耕耘的先生。虽然他没留下什么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但回望他为吴地文化教育事业忙碌操持,勤勉有为的一生,我们不能不充满深深的敬意。

  “自谱新词意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第四桥。”范烟桥特别喜欢姜白石这首《过垂虹桥》,并取其义自名。从此,小桥流水的苏州,就多了一处让我们频频回首的烟桥。

  原载《苏州民进》2004年第6期  

作者:廖  群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