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冬至,冬至

发布时间:2019-04-03  来源:《山东民进》2018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冬至,冬至。冬至到了,也就意味着真正进入寒冷的冬天。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

  每年冬至节气的到来时间都不一样,像2013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凌晨1时11分。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顾名思义,就是九天算作一九。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小时候背诵的九九歌里有: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不出手,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一俗语,几乎尽人皆知。人们常用来形容练习一样技艺的刻苦。三伏天是一年里最酷热难熬的日子,三九天则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日子。如果说立冬,只是冬天拉开了序幕,那么到了冬至,进入了天寒地冻的日子,冬天才算踏踏实实地到了。

  不少民俗与节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少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为什么吃饺子?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寒冬时节返乡,发现许多乡亲耳朵被冻烂,便在冬至做起了“祛寒娇耳汤”,用面和肉包成耳朵样的“娇耳”,为百姓医治冻疮。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取名“饺子”。

  地方不同,冬至的“食俗”也不同。比如,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冬至这一天是要吃饺子的。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日必吃的美食之一;在苏州,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了桂花酿造而成,香气醇厚宜人;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饺子夏至面。老济南的人家,过什么节日,吃什么东西,是很讲究的。我们家虽然不是老济南人家,但时间久了,便也就入乡随俗了。夏至的面虽然经常忘了吃,但冬至的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开始是懒得包,因为和面擀皮、买肉剁馅、调馅,实在是太麻烦了,便从超市里买速冻水饺煮了吃,反正超市里想要什么馅的水饺都有,韭菜肉、白菜肉、芹菜肉、肉三鲜、素三鲜等等。后来,超市里、集市上有卖肉馅的和水饺面皮的了,感觉包水饺不再那么麻烦,再说自己包的水饺吃着不仅好吃而且也放心呀,于是,年年的冬至便能吃上自己包的香喷喷可口的水饺了。

  数数我们的那些节日,几乎每一个节日都和吃食有关。像过春节包水饺吃,元宵节滚汤圆吃,端午节包粽子吃,中秋节吃月饼……哪个节庆少得了吃吃喝喝?大节大吃,小节小吃,穷有穷的吃法,富有富的讲究,民间有民间的吃法,宫廷有宫廷的隆重,吃吃喝喝都有来头,吃吃喝喝都成了文化。

  也难怪,在我们的古代,人们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下,稼穑尤其辛苦,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能够吃上饭不容易,能够吃饱饭更不容易,能够吃到好的饭菜尤其不容易,吃吃喝喝便是节庆,于是,吃食就有了名堂,有了意义。

  记得小时候在乡村,那些好吃好喝的人家是被乡村人看不起的,会被村人鄙夷为:穷吃滥喝。乡村里那些好吃好喝的普通人家,确实也是不会勤俭过日子的人家,是过得比较窘困的人家,家里的大人孩子是吃得嘴上油嘟噜,身上穿的衣服却是破烂乎。

  吃食以庆祝的名义,以纪念的名义,以祭祀的名义,总之是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让吃食有了来历,吃起来便吃得名正言顺,吃得理直气壮,吃得意义深远,还吃出了文化,吃出了民俗,吃出了美食佳话。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自古以来这冬至日就十分隆重。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在汉代,则把冬至视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还会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盛大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述道:“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过了冬至,也进入了吃喝的旺季,进入了农闲季节,农民们不再披星戴月地到农田里劳作,就琢磨着弄点好吃的,犒赏犒赏一家老小。冬至,也可以说是吃喝的序曲了。

作者:雨兰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