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此心安处是故乡

发布时间:2019-04-22  来源:《楚帆》2018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转眼间,离开工作、生活过多年的湘潭,来到3300多公里外的吐鲁番支教已经快两个月。人虽已经年过半百,但我总相信,时间的光芒始终照耀着人生旅途的前方。我不是漂泊,而是从一个故乡来到另一个故乡。

  我这大半辈子,在生我养我的湘南那个偏僻的小村,只留下19年的痕迹,我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个行当。注定创造不了物质财富,只好为了增加见识,增加学习的机会,让自己的智慧充盈些,远赴他乡,笃定他乡为故乡,将知识和智慧的种子撒播在更广阔厚实的大地上,让其在下一代的心田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于是,去掉浮躁,内心沉静,心灵就有了归宿。

  踏上吐鲁番这片土地时,迎接我们的是火热的太阳,无风、澄明的天空,没有山峰,没有高高低低的坡坎,放眼望去,是旷远苍茫的大地。北方的阔山浩水养育豪爽耿直热情的豪情男女,南方秀山灵水滋养灵秀温情性情儿女,那与西北这方土地匹配的肯定是心灵淳朴、热情似火、心胸透亮无碍的古道热肠子民。

  走进吐鲁番,走进高昌二中,一张张笑意洋溢的脸扑面迎来,亲切如沐春风,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拉近了心灵的距离。他们把我们的一切安顿好,一切那么真情实意,没有多余的客套话,我们就找到家人的感觉,感到了家的温暖。我原想,我们是自觉自愿来的,没有人强迫,既使没有这份厚情重意,我们也会既来之,则安之,把吐鲁番当做我们的家园,用心用情投入工作。如今吐鲁番的热情和厚爱,更增添了我们全力奉献的豪情。

  走上工作岗位,目睹本土教师一个个都是工作狂人,每个教师工作超负荷,双休日和寒暑假,全部都去农户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仍然是一眼的清亮,一脸的笑,一腔的热情,我们心头只涌出两个字:震撼!

  走进教室,那音正腔圆的读书声顿时把我拉回熟悉的南国课堂,那一双双清澈闪亮的眼睛,蓄满青春的激情,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向往,使我感到亲切。走在宽敞的校园里,熟悉的不熟悉的学生一声声标准的国语“老师,您好”,让我收获心情的舒畅,精神的愉悦。课间,维族回族汉族学生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关爱,其乐融融,更让我感到家人间的融合。

  学校里的教师也是天南海北,有山西甘肃河北的,也有江苏湖南的,更多的是本土维族教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乐观开朗,大方豁达,乐于分享,气氛和谐融洽,都以读书人那种温文尔雅谈吐交往,都以开阔的胸怀为人处世,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对生活有满足感。他们不主动打听我们内地人生活环境和状况,但对援疆的教师非常友好。我们才来不久,就有维族老师主动邀请我们去做客,杀鸡烹羊,端出美酒,款待我们。临走,每人送一袋熟透了的甜葡萄,把我们当做亲人来相看。

  双休日,我们几个援疆老师相约打车游葡萄沟,维族司机了解我们是援疆教师,马上竖起大拇指说一句“亚克西!”然后给我们介绍吐鲁番的旅游景点,唱几句民族歌曲,教我们说几句常用的维语,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他那古铜色的脸上。

  安定祥和的社会,是新疆人的福祉;质朴善良的吐鲁番人,是最美的风景。

  闲暇时,我们三十来个湘潭人聚在一起,纵情畅聊吐鲁番风物民俗、景观,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一个个心情愉悦。忽然间,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发出同样的感叹:在湘潭没缘相逢,在吐鲁番有幸相识,是乡音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算着谁大谁小,序齿而定大哥二哥,不孤独,不寂寞,有根之心更加沉静,又一个故乡诞生了。原来故乡是不经意间流露的乡音,乡音是精神的故乡。于是,我们把家安放在校园里,把心安放在讲台上。

  地域故乡安放身体,精神故乡安放灵魂,此心安处是故乡。

作者:梁文书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