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两代委员的家国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张颐武谈与父亲张公瑾的政协故事与学术传承

发布时间:2019-04-29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9年4月20日05版-专题·纪事

放大

缩小

  我父亲到政协后,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做过很多呼吁,通过政协的渠道很多问题都得到了回应和解决。他非常珍惜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也非常积极地参政议政。比如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问题、少数民族人才断层问题、少数民族古籍保护问题,他都做过呼吁。他个人在中央民族大学内部就做过调研,也跟随全国政协和无党派都去做过相关方面的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当时傣语的传承发展面临困难,傣语人才匮乏,资料的整理后继乏人,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我父亲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写出提案,对傣族语言的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我父亲对社会问题也很关心。当时市场经济刚刚发展起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有违道德风尚的价值观念。父亲对此很忧心,他就如何提升全社会的价值观,建立更加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提出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建议。通过政协的平台,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父亲感受到,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政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重要的渠道。

  过去我父亲认为,很多现存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是积重难返的,但是他亲见、亲历了在政协的推动下,很多问题的解决流程顺畅了,效率提升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父亲也亲见、亲历了政协委员参与到体制机制的决策中来的过程,看到很多社会问题的逐步改善。他说,虽然只做了一届政协委员,但这成为他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也是难忘的一部分。

  在这一点上,我与父亲有着同样的感受。

  去年我参加了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调研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双周协商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问题、很多现象,既有特殊的,也是有共性的。我就此写了多篇文章,既通过政协的平台发声,也同时将其发表在多家媒体上,很快文旅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主动找到我,就我关心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与我进行了交流协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回馈。

  同时,我发现全国政协特别注重学习。在学习当中委员们建言资政的能力也得以提升。我多次参加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的学习活动,学习国家整体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的最新热点。在了解学习、深入交流探讨之后,来自各个领域的委员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观点的交流、思想的激荡对于委员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比如我一直关注文化领域的问题,一次一位北京人艺的演员发言,提出现在演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剧院后,剧院仍然需要重新培养。这对于我自己考虑综合性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通过调研、学习,让大家的所思所想充分地交流、交锋,这其实也是一个凝聚共识的重要过程。尤其是对于很多社会重大问题,比如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等方式,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相关部门的沟通,通过这样的凝聚共识的方法,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画出最大同心圆。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实际上就是文化工作,是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相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广义的文化工作。这其中一个是学术性的,一个是艺术性的。包括我父亲从事的民族学和我自己从事的理论批评也属于这个范畴。这两个领域包含着价值观的问题,两个领域的根基都是人民,服务的对象也是人民。最终,我们需要用明德提升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提升人民的价值观。今天的环境与我父亲所处的时代不同了,社会状况也不一样了。但是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是有巨大贡献并发挥作用的。人民给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以滋养,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应把这种滋养融入到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来,最终再回馈给人民。唯此,才能形成学术、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作者:张颐武 口述,杨雪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