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在深浅间寻找阅读的幸福

发布时间:2019-05-05  来源:《开明》2019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少时爱读书,往往从家中倒腾破旧的藏书,或在旧书店里流连忘返,从连环画到名著经典,从新版的到旧页的,只要是文字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那时往往宁可不吃饭不睡觉,只愿在书海里遨游,感受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感受何为踌躇满志,何为洒脱豪放;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体会生的可贵、死的伟大;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体会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体会保尔为革命事业不屈不饶的精神……那份阅读带来的满足,至今回味起来仍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然几曾何时,阅读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像少时那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或用一杯茶一本书度过整个下午的时光不再复返,而睡前浏览一下手机资讯则成了常态。这种不加以记忆、理解的阅读方式我们现在称为浅阅读。而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发现和我一样浅阅读的人群越来越多。地铁、公交、银行排队的座位上……经常可以看到拿着手机阅读的人群,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博客、电子小说等作为时下非常流行的阅读方式,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调查数据显示,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抱着一沓纸正襟危坐实在枯燥,在资讯汪洋中嬉戏冲浪比挑灯夜读更具愉悦感。

  当浅阅读群体迅速膨胀时,这种随着时代发展而衍生的阅读方式也遭到了部分人的抨击,有人痛呼阅读方式的由“深”入“浅”是社会的退化,是人们心灵的浮躁。而更多的人则发出这样的困惑:“在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长此以往,是否会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文化底蕴的缺失?”

  对于我来说,自小在环境中接触的都是深阅读,那时家里有个爱书的父亲,家中自有满满一书房的书籍任我品读。喜欢那种在书籍的森林里吸氧,在知识的海洋里拾贝的感觉,在静心阅读中获得历史、文化、思想的满足感。那时最爱的是《宋词三百首》,往往拿着一阙词反复细读,甚至在摘抄本上将自己喜欢的小词抄了又抄,那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现今想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些经典的词句还是念念不忘,每每读之总觉得令人口齿生香,如痴如醉。

  如今,虽然深阅读的时光越来越少,偶尔也会感慨,但我从不遗憾。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东西都关乎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确实,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浅阅读就像速食快餐,深阅读就是细嚼慢咽,一味追求深阅读,势必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时候我们会利用碎片时间,在枕上、车上、厕上看书读报,花几分钟进行浅阅读,这也不失为快速获取信息的好方法,甚至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就像我认识李镇西,正是在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中,那时候读他的一篇“追求教育的真境界”,深深被那句“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所触动,于是一口气买了他的一系列书——《做最好的老师》《爱心与教育》等,反复查看并自此成为他的铁杆粉丝。这其中,正是浅阅读起了作用,它牵引着我向深阅读的方向走去。

  所以我想,浅阅读从来就不是问题,这种阅读方式“浅”却不“薄”,并且能够和时代节奏同步。深阅深与浅阅读之间泾渭分明但绝不相生相克,对阅读者而言,既应该有浅阅读的快速,也应该有深阅读的细品;即可以在深阅读中感受挑灯夜读、手触纸张的愉悦感,也可以在浅阅读的汪洋中嬉戏冲浪、浅尝辄止,无论深浅,各取所需,在这其中寻找阅读的乐趣才是真正的幸福!

作者:陈琦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