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冯骥才:文学是对时代的记录

发布时间:2019-05-16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5月12日04版-教科文新闻

放大

缩小

  “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对时代的记录的功能,这是我所信仰的。”冯骥才在日前落幕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面对与会的120余名学者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

  冯骥才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童年时,他亲耳听过解放天津的炮声。他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最早的作品出版于1979年前后。然而,这位新时期文学作家,在社会急速转型的时刻放下小说的创作,义无反顾投身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

  他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答案可以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中找到。

  2014年起,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四部作品,而这套精装书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全新出版的合集。在这套作品中,冯骥才以非虚构的写作形式,记录了自己从青年时期到今日,半个世纪的文化人生。

  记录时代是冯骥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无法拒绝的使命。在研讨会中他说:“我的记述文化50年,不是一本自传。《冰河》《凌汛》《激流》《漩涡》,这四部书名实际是我人生经历的四个时代断层。”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冯骥才特别信仰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对时代的记录功能。很多作家,比如雨果和托尔斯泰,他们都用小说人物或者故事记录他们所处的时代。“我经历了这样波澜壮阔的一个时代,不能拒绝把这个时代记录下来的使命。”

  共和国的同龄人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使命感与生俱来。冯骥才介绍:“这四本书,我写的第一本《冰河》,可能带有一点自传的性质,是以生命史的笔法写的;但是写着写着就转变方向了,后面写的是精神史、心灵史;写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又改成了思想史。所以,《漩涡里》这部作品中,完全没有自传的影子。”

  “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作协、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天津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

作者:刘茜、陈建强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