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主题学习

汪永清:关于新时代人民政协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广泛凝聚共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6-03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放大

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各项工作的总纲,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献计出力作为工作主线,充分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携手新时代、贯彻新理念、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促进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共同为实现中共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不断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共识,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基于根本利益、奋斗目标、基本遵循的共同性所达成的思想政治共识,是人民政协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广泛共识是在牢固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在多样性认识中最大限度寻求更多的一致性认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越牢固,凝聚的共识就越广泛,就越能汇聚起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磅礴力量。面对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对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面对发展改革稳定面临的风险矛盾,面对政协委员及其代表的各个界别思想观念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如何进一步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共识,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必须回答好的首要课题。

  一、人民政协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重大意义

  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人民政协的“根”和“魂”,事关人民政协事业生存发展,事关人民政协独特优势发挥。人民政协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始终把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作为履行全部职能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一)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内生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了“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这一基本性质,阐明了人民政协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同存在、相互作用。参加统一战线的不同党派团体有着不同的主张信仰和利益考量,这种客观存在的多样性,需要一致性的引导和约束,否则就会陷入利益倾轧甚至冲突分裂。实际上,任何政治制度都要调节好国家政治关系,容纳或消弭基于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而产生的差异,防止社会出现分裂。中国共产党人扎根中华大地,汲取五千年文明精萃,结合自身使命任务,建立了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并将其确立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汇聚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既有效调节好了国家政治关系,又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凝聚起磅礴力量。正是这种既固守一致性,又包容多样性的政治架构和性质定位,才成就了人民政协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生命力。因此,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内生要求,是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基础。没有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或者这个基础不牢固,人民政协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更谈不上优势发挥、事业发展。

  (二)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是基于根本利益、奋斗目标、基本遵循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所形成的合作关系,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合作关系之所以具有持久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执政党与参政党拥有共同的根、共同的梦,说到底,就是具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或者这个基础动摇了,多党合作就会变成多党内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是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调节国家政治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基本要求是坚持求同存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定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根本方向”,“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求同”最根本的是“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同”。这个“同”,执政党和参政党都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不能含糊、摇摆,都要以理性的态度打牢政治协商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以明确协商的边界,在这个前提下,“存”不同意见的存在、表达之“异”。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就是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打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没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责的根本保障

  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肩负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能,归结起来,就是要把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落实下去”和“凝聚起来”,首先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解决人心向背、力量对比问题。团结和联合是有原则的,最关键的是要有政治基础和政治共识,也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坚持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实现大团结大联合,这样才能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团结的目的。离开这个基础,就是不讲政治、没有原则的团结和联合,不仅无法协调好国家政治关系,反而会倾轧内耗、削弱力量。实现“落实下去”和“凝聚起来”,还要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是各行其是、自说自话,而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就是要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集思广益、探求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找到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实践证明,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越牢固,人民政协履职就越深入、越充分,认识真理、把握规律的能力就越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效果就会越好,党的决策部署就会更好地落实下去,共识和力量也就会更广泛地凝聚起来。

  二、人民政协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历史演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的成立,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回顾人民政协近 70 年历史,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基本共识也呈现出建立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实现祖国统一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轨迹。人民政协的历史,是一部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历史,是一部广泛凝聚共识、团结各方力量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历史。从历史演变看,人民政协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民政协筹建及成立初期(1948年—1954年),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从形成到巩固

  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人民争民主、求独立的斗争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明确提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以后,经历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旧政协的破产,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和比较思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团结合作,一起推翻国民党反动独裁政权,建立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就成为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自愿选择和共同愿望。1948年,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知名爱国人士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在“五一口号”中提出的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主张,冲破重重阻碍,从海内外向解放区汇集。1949年1月,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代表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明确表示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贡献力量。并且及时召开会议,修改本党《章程》,明确将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信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政协成立前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协商建国,为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贡献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实践形式。

  ——共同“政治基础”的提出。毛泽东同志1949年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都认为: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才能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

  ——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内涵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在发起成立新政协、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和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召开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对共同政治基础做过多次表述,得到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五一口号”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两个文献之中,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主义、新民主主义。

  ——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有效实践。人民政协筹备和创建时期,为建国大业进行了充分协商。政协的参加单位和人员、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政协领导班子候选人以及国家名称、国旗、国歌、定都、纪年等重大问题,都是先广泛协商,取得高度一致后才提交表决通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务院副总理中,民主人士各占一半,93名政务院所辖机构负责人中有民主人士42名;在此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照顾了广大同盟者的利益。1950年全国政协设立了学习座谈会,在自愿前提下组织各个方面高级人员学习思想方法论、社会发展史、国家学说、中国革命问题等,1952年改为学习委员会。与此同时,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视察活动,到全国各地了解新中国建设情况。通过广泛协商、适当照顾同盟者利益、开展学习教育和视察考察活动等方法,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得以不断巩固,为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至“文革”时期(1954年—1976年),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从充实提高到经历曲折

  1954 年 9 月 28 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统一战线的新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载入宪法。1954 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照顾各民族的需要、注意各民族发展的特点。”

  ——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内涵扩大。195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上,指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共同遵守的“七条准则”是共同政治基础,在之后通过的政协章程中将“七条准则”进一步表述为:“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力贯彻宪法的实施。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五、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加强团结工作,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革命警惕性,保卫国家建设,坚持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六、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增进中国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友谊,加强中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维护人类的正义事业。七、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积极学习国家的政策,提高政治水平,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进行思想改造。”这“七条准则”比《共同纲领》规定的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而奋斗,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拓展。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同年 9 月,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宣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应当遵循的方针。这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确立 , 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六条政治标准”:(1)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2)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3)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4)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5)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6)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他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提出六条标准的目的是“就可以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就可以用这些标准去鉴别人们的言论行动是否正确,究竟是香花还是毒草。”

  这些都表明,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内涵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了新的扩展,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教育活动性质演变。这一时期,人民政协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方法,是通过学习教育达到改造思想、加强团结的目的。主要是坚持自愿学习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把学习时事政策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结合,学习和改造世界观相结合,学习和参观考察相结合;实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原则和“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主义,逐步形成了人民政协学习工作的良好传统。但是,自 1957 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学习活动受到“左”的影响,“三不”原则、“三自”主义逐渐被放弃,政协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定位偏离,成为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场所。“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已无存在空间,人民政协亦从1965年1月5日起长达13年停止正常活动。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历史时期(1977年—2012年),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深化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政协结束了长达13年的瘫痪状态,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上实现了拨乱反正,开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内涵与实践形式都进入深化发展期。

  ——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新发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以及其后几次修改,明确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宣示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神圣职责,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人民政协也在改革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民主重要实现形式”的性质定位。这表明,我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既包括中国大陆内、也包括中国大陆外的两个联盟,人民政协在工作中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

  ——党对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 , 中国共产党在反思“文革”这一特殊政治现象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探索执政规律、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987 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989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第一次以规范性文件对统一战线工作作出规定,明确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性质,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走向完善,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重大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共中央认真总结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于2005年和2006年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文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进一步作出系统论述和科学规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形态趋于成熟。

  ——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内涵日益清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都包含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努力把各方面的力量都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共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政协党组要把党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贯彻到人民政协全部工作中去,使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广泛共识。

  这一时期的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得到表达,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内容,在各民主党派的章程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实践日益丰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进一步完善学习、视察、协商等工作方法,不断丰富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共识的实现形式。在学习方面,人民政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比如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组织学习,举办全国政协常委学习讲座、全国政协委员学习研讨班、在京全国政协委员学习报告会等。在实践方面,注重组织政协委员通过调研、视察等履职活动,了解国情、理解政策、凝聚共识。协商议政工作也不断发展,各种协商形式不断完善,与党和政府重点工作密切结合,努力在协商议政过程中凝聚共识和智慧。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和帮助参加人民政协的党派团体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政治交接和学习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集中学习,组织民主党派以继承多党合作优良传统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安排民主党派成员的相应主题活动,不断推动党派团体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创造合作条件、激发合作动力、提升合作能力。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2012年底至今),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内涵与时俱进、日臻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回答这一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人民政协和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为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共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时代党和人民对人民政协提出新期待、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重要论述,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为人民政协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

  2018年新修订的《政协章程》完善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明确规定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赋予了人民政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新任务,意味着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使命有了新变化、任务有了新发展,党和人民对人民政协提出新期待、新要求。

  ——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理论体系和制度保障基本形成。2015年9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正式颁布实施,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对统一战线工作作了系统规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条例》系统规定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范围和对象,统一战线的组织领导,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等一系列相关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性表达,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提供了理论和制度基础。

  2017 年《中国共产党章程》修订后,各民主党派也陆续进行了《章程》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纳入,表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

  2018 年修订的《宪法》,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内容纳入,并对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作了修改,在统一战线中增加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民族关系中增加了“和谐”,进一步完善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内涵。

  2018 年修订的《政协章程》,将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入人民政协指导思想,在原来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表述中增加了“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在“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政治基础中增加了“中国梦”,这些都使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进一步丰富完善、更加切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

  ——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十二届全国政协决定启动政协章程修改工作,制定修订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规则等20项制度,推进政协协商民主、专委会工作等基础性程序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建立年度协商计划制度;增加协商密度,创建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多向沟通协商和多方互动交流、综合报告与专题信息相结合方式报送重要成果成为制度化安排。促进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通过联合调研、共同举办协商活动等方式,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邀请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参加政协活动。参与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推动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发展壮大。加强与台湾民意代表机制化交流,在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邀请侨胞列席政协会议、回国考察,激励中华儿女共同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三届全国政协高度重视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共识,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学习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强调做好政协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加强引导也是政协委员视察调研的任务,将学习教育寓于各项履职工作中;强调民主协商既是建言资政,也有在协商中理解党和政府决策、凝聚共识的任务,只有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才能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强调要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及时了解人民政协内部思想动态,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问题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这些要求和举措体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对人民政协的新要求,正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起强大力量。

  回顾人民政协近70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随着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大政方针的调整而调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民政协性质定位、职能任务的演变而演变,是党的意志、时代要求、民族使命在人民政协的集中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建立了历史的功勋。

  历史告诉我们: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推动各项社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否稳固,直接关系人民政协制度能否有效运行,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从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看,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共识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人民政协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过于追求一致性”和“过于放任多样性”的历史教训。中国进入新时代,在“三个更加多样”环境下,面对“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多界别”特点,人民政协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好“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不能让其以多样化的名义大行其道。这是政治底线,不能动摇。除此之外,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历史告诉我们:共同团结奋斗的目标越宏伟,越符合国情,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有号召力。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越巩固,就越容易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政协机制性安排越规范,程序越明晰,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部署对于参与各方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就越强。人民政协成员参与实践的程度越深,自我教育作用越大,认同度越高,共识范围就越大。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精神弘扬得越好,形成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广泛共识的精神营养就越深厚长久。统一战线参与者的内生动力越强、素质能力越高,形成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广泛共识的支撑力就越大,成效也就越显著。

作者:汪永清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