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萍代表:完善新职业青年社保和劳动权益保护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依然用大量笔墨书写就业政策。聚焦当下中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一大批新职业应运而生。面对这一庞大的、新生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群体,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曹金萍建议完善新职业青年的福利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增进新职业青年的社会认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建宇
新职业群体不断涌现
近年来,网络主播、全媒体运营人员、网络文学写手、电子竞技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一大批形态多样的新职业群体在国内不断涌现。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相关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带动出现了技能要求新颖、专业性强的新职业。新职业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分工、整合和分化在就业领域的体现,代表了我国产业创新的趋势与产业发展的方向。
“仅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公布了三批38个新职业。一系列职业从无到有、遍地开花,对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选择大有益处,对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就业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新经济行业中找到‘用武之地’。很多年轻人在新经济行业中找到兴趣爱好和职业的结合点,用创造改变生活,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曹金萍说。
现有帮扶政策整合难度大
曹金萍调研发现,与传统职业相比,新职业在劳动关系、从业手段、就业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从合同雇工到劳务派遣、从实体服务到虚拟环境、从定时定点到随时随地,新职业的灵活性更强、自由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属于‘浅就业’。”曹金萍表示,经过调研发现,新职业讲求个性化发展、精细化服务,行业门类、利益关系非常复杂,政策帮扶的整合难度很大。
与此同时,新职业从业者的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大部分新职业青年是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单位’,很难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超一成没有与平台、雇主签订任何合同,四分之一没有参加社会或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曹金萍说,不少新职业青年反映,自己休息、工作无界化,熬夜加班变成家常便饭,休息时间少到忽略不计等。“如每天工作最长的达到11小时,47.9%的新职业青年每周工作7天,同时面临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的沉重负担。”
此外,部分新职业还有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很多人包括家人不理解、不认可,总认为没有正规职业,是‘离经叛道’‘不务正业’。大多数新职业青年游离于体制之外,社会参与渠道缺乏,相当一部分对未来发展感到忧虑,不知道现在的事业道路能走多远。”曹金萍说。
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社保制度
“这个庞大的、新生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青年群体,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关注和关心。”曹金萍认为,新职业青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制度性社会保障。“应尽快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法律和政策短板补齐,建议人社部门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解决参保难、转接难等问题。比如对传统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进行适当拓展,逐步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解决新职业青年在医疗、工伤、失业等领域的社保缺位。”
同时,曹金萍建议进一步完善新职业在国家职业认定与分类系统中的界定,尽快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建立技能等级评定体系,让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畅通。运用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见习等服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提高新职业青年的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
在增进新职业青年的社会认同方面,曹金萍建议选树优秀典型,加强宣传引导,传递各类新职业青年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奉献社会的青春正能量,增进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为他们成长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加强对新职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避免迅速成长中出现的野蛮、无序发展,改变社会对新职业存在的错误认识和污名化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