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基层

民进会员赵世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民进西城区委    作者:   日期:2020-05-12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北京西城民进会员、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主任赵世华作为《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血管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亦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脏疾患种类繁多,治疗方法迥异,例如,以心肌缺血为特征的冠心病和以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肌病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对诊断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心脏位于胸腔内,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停地跳动,难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探查,因此基于影像学在体精准诊断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resonance,CMR)多参数成像赋予其一次检查可同时获得心脏结构、功能与组织特征的能力,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及危险分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世华教授团队针对早期CMR技术落后及临床认知不足等问题,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阜外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于国内率先开展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临床应用于一体的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继201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后,2019年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科技创新如下:

  1. 基于心肌纤维化演变过程的磁共振特征,提出了病理影像化学说,构建了心血管疾病磁共振在体无创诊断、预后和危险分层的评估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诊疗思维模式,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非凡的指导作用。

  心肌纤维化是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衰及猝死的重要病理学基础,过去只能依靠心肌活检或尸检才能确诊。针对这个难题,赵世华团队创新性的提出了病理影像化的假说,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转化和对照研究,结合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揭示了不同时期心肌纤维化演变过程、规律和机制。通过验证假说,系统性定义了各类心脏病的心肌纤维化表型,规范了冠心病再血管化治疗、经导管消融术和心脏移植等适应症,建立了与心衰和心律失常等相关的风险评估模型,最终构建了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预后和危险分层的评估体系。

  2.创建了心血管疾病磁共振临床应用的推广平台,全面提高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水平,大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建立了国内最大人群量标准化心脏病磁共振数据库,亦为世界单中心第一。对比欧洲心脏磁共振注册研究,本数据库非缺血性心肌病占比最高,为引领全球心肌病研究奠定了基础。主持制定了我国首个心肌病CMR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自主开发了远程影像会诊系统并获得专利;主编出版了《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发表述评20篇,14篇论文被国际指南、共识和专著收录。项目在全国60多家医院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磁共振成像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与普及,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项目第一完成人赵世华,心血管影像和介入两栖专家,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师从中国工程院刘玉清院士,曾在欧洲留学四年,1998年36岁破格晋升为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现任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主任,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委员会主席,亚洲胸部影像学会执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影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迄今为止,发表论文43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4篇,最高影响因子23.053(Circulation);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2015年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七项省部级成果奖。此次《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的获奖,是我国心血管领域一个重要里程碑,赵世华教授作为心血管影像领域领军人才,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才培养的又一硕果。

  “咬定青山不放松”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勉治学、甘为人梯。“对学生和下属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工作中严格要求,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任人唯贤”,他身边的人如是说。赵世华教授及其团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继续勇攀科研高峰。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 Copyright 1950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临镜路6号院民进北京市委 邮编:101166 传真:010-555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