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关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它既是农业发展本身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都在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现代农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既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使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竞争格局、消费格局变化使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安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二三产业与农业争夺资源要素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水、能源资源的紧缺和农业环境的污染恶化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3.农业区域分工和产业升级,使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成为必然的选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来维持生产的传统农业已越来越难以为继。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条件和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1.农业劳动者年龄老化、经营规模难扩大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由于传统农业低效益和非赢利性,年轻力壮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兼业化、副业化、边缘化特征也日趋明显;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也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2.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动植物疫情形势严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威胁大;农业外来生物入侵风险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相当繁重。

  3.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不仅对土地产出率构成制约,还制约优质资源导入农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规模小,经营不规范,带动能力弱,大部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应用研究力量较弱,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不足,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的不高,市场竞争力低;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滞后,流通交易方式传统,市场导向作用不明显。

  5.农业保险面不大,贷款难问题依然严峻。农业政策性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参保面和品种都还不够广,在参保中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现象;金融机构更多地是从农村吸收存款,较少发放涉农贷款,且贷款利率高于给城镇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面对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借鉴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注重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注重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注重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注重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注重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完善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明确涉农部门职责与分工,各涉农部门要分工明确、责权统一、协调配合,综合部门把握宏观调控,侧重结构调整,行业部门则负责政策的落实和具体操作。

  2.推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和特殊区域的支持力度。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精神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对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工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地区等特殊区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3.重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机制,大幅增加对农业科技、农民培训、农民产业化与信息化、农业环境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新办法,切实解决农民和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和各项补贴力度,建立支持保护体系,从而保证农民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基本持平、与外出务工收入缩小差距,以此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执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专业大户、农业企业采取转让租赁、招标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耕地、水面、园地、林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遏制耕地减少、面积下滑的势头。

  5.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工程农业技术和农业新品种选育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创建一批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培育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6.强化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要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新办法,推出一些符合实际、农民急需的信贷产品,优化融资服务,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主导产业提供贴息贷款和小额信贷,切实解决它们贷款难问题。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地方财政可按实际担保额给予一定的担保风险补助。继续推动信贷支农产品创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贷款方式,扩大信贷支农渠道。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办法,适当增加保险品种,特别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及主导产业需要保险的农业项目,大力支持农林牧渔业互保。

  7.发展农业服务产业,构建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改革,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把农业服务产业作为纳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出台明确的产业导向政策,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发展农业信息、科技、保险、信贷等服务产业。

  (民进浙江省委、民进江苏省委提供)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