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09年12月10日)

今年是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60年前中国结束封建专制,走上民主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在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二者的内在联系出发,浅议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认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特征与发展方向

  “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形式,不是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由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国家民族发展面临的任务所决定的。”(房宁《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60年前新中国“一唱雄鸡天下白”,面对的是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万家墨面”和“万马齐喑”的社会现实;而中国要追赶上已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的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任务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具有保障人民权利和集中人民力量的‘双重功效’”(房宁《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相对集中国家权力,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这两方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特色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经过60年的开创、探索和推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源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构成我国的政体,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等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人民政协早于人民代表大会成立,这表明国家权力机关最初也产生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的协商之中。由此形成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两种形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一个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

  2、认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保障人民权利,还是集中人民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不可能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能够整合社会利益,保持政治稳定,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没有人民直接、间接的有序参与和实施多种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偏离正确方向,甚至会走向反面。依法治国就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执政党、参政党、政府和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允许有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不能搞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离开依法治国,党组织和人民内部就会重蹈“文革”中“全面瘫痪”和“分裂对立”的覆辙。这些本质特征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共产党领导下的、体制内的、非“零和”的、有序的民主。

  3、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民主的形式保障着民主的方向,民主的方向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蓝图。无论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方向和目标,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六大举措,都凸显了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保障和扩大人民民主权利这两条红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改革,共同促使中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社会利益和价值多元分化、社会身份推陈出新、政党和社团多元并存、公私权力逐渐分离”(虞崇胜王洪树《协商合作:中国多元共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经济社会结构和国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我们不搞多党竞选、“三权分立”和议会斗争,避免了争夺选民、利益分歧公开化、对立化,金钱政治和外部干预等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和加强权力监督,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房宁《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既保障人民权利又集中人民力量,低成本、高效率、保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新路。

  二、明确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智慧的结晶。这一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功能,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源头,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因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作为协商民主的一方主体,其重要地位表现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者

  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实行政党政治。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的这一性质和定位,意味着党派组织负有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议政建言、反映社情民意等工作职能,党派成员可获得在不同层次参与政治协商、开展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活动的合法权利和政治资源。无论是党派组织还是党派成员,不论是在党派机关和人民政协的“言官”,还是参加国家政权机关的“责官”,都承担着沟通连接国家和人民、政府与社会的重要责任。民主党派的工作实践直接关系到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坚持与完善,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的层次和水平。

  2、国家政治体制运行的参与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在重大决策中体现人民民主,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人民政协“不仅在重大决策之前能够进行充分协商,而且在重大决策之后还在继续进行协商,为执政党和政府贯彻决策、完善决策作贡献”,“通过协商民主这种形式在我国民主决策中发挥前锋作用,又可以担当起后卫作用”(李君如《充分认识和发挥人民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和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成为国家政治体制民主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建之言、所献之策,对人大决策和政府执行能否起到“前锋”和“后卫”作用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维护者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应本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发展道路,正确解决了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和制度设计等问题。坚持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离这条政治发展道路,将会造成社会动荡、政治倒退和经济停滞。各民主党派处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沿关口,坚持搞好政治交接,传承优良传统,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需要形成全体人民的共识。民主党派的实践与宣传,增进了全社会对多党合作制度和参政党作用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三、选准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民主党派只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特征出发,根据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中所处的地位,把握好方向和重点,选准着力点,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促进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沟通,发展党际民主

  发展中国各政党之间,主要是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党际民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党际民主已成为社会民主的“晴雨表”。民主党派促进党际民主的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依据。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高层民主协商会上,在中共中央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通报会、座谈会上,在给中共中央的书面建议和领导人的书信中,党派领导同志要坚持真理,讲真话、讲实话,建有据之言,献有用之策,求务实之效。二是要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认真实行互相监督。毛泽东主席说过:“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与党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如何防止权力与资本结合的寻租行为,特别是‘官商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房宁《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对此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勇敢地、负责任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同时,也真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监督。三是以党为师,互相促进。民主党派应当认真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从与执政党建设的比较、借鉴、互动中获取自身建设的各种资源和动力,努力探索自身建设的理论、路径和体制机制,做到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

  2、促进执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和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发展社会民主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政党、各团体、各民族和各界别代表人士通过全委会议、常委会议、联组会议等会议以及专题协商、提案建议、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这个舞台,促进执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和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发展社会民主。当前民主党派促进社会民主发展,应特别重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和畅通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如党派政协委员利用报刊、网络公开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和内容;党派政协委员大会期间开设“委员博客”,把自己在会上履行职责的行为直接展示于广大群众,把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带进了会场,使会内会外、委员和百姓连为一体。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政治协商,可以使不同群体的局部利益、个别利益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互协调。需要指出的是:“转型期中国利益的多元化要求呼唤着民主党派能够主动承担起利益表达的功能,协助执政党解决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承担起联系各阶层民众与政府之间关系和沟通功能。”(武建强《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沟通功能分析》)

  3、促进民主党派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与广大成员之间的沟通,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自身的民主建设,是民主党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前提。对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以兼职为主要工作方式和“知识分子干部集团型”政党的民主党派来说,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各民主党派认真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民主党派不民主”的说法已不符合绝大多数党派组织的实际。民主党派发展党内民主,首先要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建立健全以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议事规则和各项制度,形成重大事项决策体系和研究机制。第二要树立民主风气,营造民主团结的氛围。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听取各级组织和机关部门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营造民主讨论的环境。第三要有序推进党内民主,积极探索党内监督机制。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扩大党内民主的试点经验,结合党派的实际,建立相关制度,扩大成员代表和广大成员的知情权、建议权与监督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逐步成立中央和地方的监督机构,对领导班子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中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民主党派进一步发挥进步性和广泛性的优势,真诚协助中国共产党,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