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打造包容中西医精华的二十一世纪新医学(2009年11月1日)

今天我们齐聚在迷人的西子湖畔,举行“第七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两岸医学文化与医学发展论坛”。我谨代表民进中央向来自海峡两岸文化界、医学界的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研讨会热情支持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以及社会各方致以诚挚的谢意!向为中华文化发展及海峡两岸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各界人士、特别是来自台湾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教育、文化、出版等领域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将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中国民主促进会对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自2002年起,民进以叶圣陶研究会名义,先后在苏州、淮安、咸阳、天水、重庆、厦门等地,围绕“吴文化”、“和合文化”、“秦汉文化”、“伏羲文化”、“巴渝文化”、“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等主题,连续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研讨会秉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之宗旨,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己任,累计邀请了两岸文化界专家学者一千余人次参加,收到各类论文360余篇,并已出版了5本论文集,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各个层面。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与台湾学术界和政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中国国民党、新党等台湾政党和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高雄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已经在海峡两岸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思想的桥梁和文化的桥梁。本届研讨会是在成功举办前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研讨会的基础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医学文化为主题,务本溯源、认识当前、面向未来,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在文化与科技的互动与对接中,探讨有关医学文化与医学发展的议题。这是既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又有利于社会健康的议题。无论是医务界,还是文化界;无论是科技界,还是教育界;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无论是社会工作者,还是政界人士,相信一定能在论坛上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一定能在交流发言中互相得到启发与学习。

  过去一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轨道。两岸民众期盼已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两岸医药卫生、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扩大和深化。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至2006年,大陆卫生界人士赴台参观、考察近2000批,超过12000人次。对台湾医学界关心的问题,如,专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台湾医学界人士或社团在大陆创办或合办医院、台湾医师在大陆行医、医师资格考试、台湾医疗人员在大陆谋求创业发展等问题,大陆有关部门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问题已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我不由得回想起,就在2007年,台湾医护界就台湾医师在大陆行医的资格问题,准备向大陆有关部门反映。但苦于当时还没有直接联系的渠道,这里要提到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是周荃女士牵线,找到了民进中央,民进中央以叶圣陶研究会的名义邀请台湾医护界人士到北京考察交流,并协助安排了与大陆卫生部等业务主管部门的会见。这次会见既有助于推动大陆有关部门解决台湾医师大陆行医资格问题的进程,也开启了民进中央与台湾医护界人士的往来之旅。2008年、2009年,民进中央先后又接待了台湾的医护界人士和学生。我们的态度是,只要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有利于祖国统一,有利于中华文化繁荣的事,民进都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去努力去做好,增进两岸的同胞骨肉之情、同源文化之亲。我们积极举办这次医学文化与医学发展论坛是延续民进事业、服务民族大业的一个实际的行动。

  下面我“班门弄斧”,抛砖引玉,就本次研讨会的题目谈三点粗浅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一、中华文化与医学。

  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来自于《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和内核。中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融汇了文化和哲学的成分,在历代中医名家的不断探索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其精髓,在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养生保健等方面,形成了其优势和特色;并以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的方便、价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尤其是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中医学将大有可为。

  其次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医学的关系。上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把近代科学和现代医学带到中国,伴随着科技成就的不断引进和自主性科技创新,西医已成为中国健康事业的主要力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对疾病、药物、手术、死亡等的看法,依然深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如养生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灵魂观、死亡观等等。掌握这个文化背景,善于运用人文智慧,将会大大提高临床诊治效果、明显减少医患纠纷。所以,我对名医的定义是有高超医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医生。医务工作者还可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如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和佛学“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理念,深刻理解“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以高尚的医德去履行“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天职,永远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去体恤患者、对待患者、治疗患者,患者也以感恩之心去尊重医生、配合医生,就可以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协同战胜疾病,促进健康。

  二、中医与西医。

  中西医的差异是明显的。西方的知识和思维始终没有跳出亚里士多德的分类、逻辑轨迹,而东方人采取的是领悟的方式。在医药方面,西药往往简单、单一、明晰易表达,有具体的化学名称、具体的剂量,什么地方有病就治什么病。而中药就复杂模糊多了,一副中药少则十几味,多则几十味,什么地方有病却不能治什么地方。

  中医面临的危机是必须正视的。中医学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宏观唯象的思维模式,正在受到现代科学分析还原的方法论和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中医学的现代化一方面要重视历史,在溯源中吸取养料、弘扬精华;另一方面要对话,要在中西医的冲突、对比、渗透、融合中从全世界、从各种其他领域吸取丰富的启发。即,要有世界眼光,要有中西融合或“综合创新”的底气。思想需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对医学,无论中西,也只有博采众长、综合创新,既珍视传统又文明开放,就能既古老又年轻,中医药就能对人类有更大贡献。

  期待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医疗保健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现代的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的思维模式和辨证论治方法的生命力将进一步凸显出来,中医药继承创新和发挥特色优势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要尊重我国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存发展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相互取长补短,推进医学进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最近,卫生部长陈竺在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讲得很好:“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时代在进步,医学在发展,我们期待着包容中西医学精华的21世纪新医学。

  三、人才教育问题。

  我感到,现代教育的发展正从分化走向综合,走向汇通,走向跨学科。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学科体制,即大学的分科、院系的设立,学科的分类,基本上是按西学而建。这有它的优势,利于培养专门人才,但“中国传统学术的资源在这种体制下,变成了零碎的材料、手段,失去了其原来的、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整体性的内涵”。就有可能失真、失去生命力和丰富性。“中医可以说是借助于现象,或直接从现象中来的理论,它已被几千年的生活实践所证明。但是,却难以以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角度去解释。”她在历史是往往是采用学徒制的方式来培养人才的。应该说,中西方各有长处。比如,中国人讲“通”,又如中国人讲究求知一定要和自己的身心活动结合起来。其实,西方对其文化传统,也做专门的整体性研究,有的学校还设有古典学系。所以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把传统结合到现代教育体制中来。究竟怎么做?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我在此冒昧发表的看法是,是否可以“用通学的要求构筑基本的课程体系”;在体制内划出“特区”,以便采用不完全同于西方的教育方式、评估和授学位机制;师资可以“用专才组合来满足通才的需要”。我想,最终要以社会需要和医术发展为标准,当然也不能走“国粹”式的封闭式、复古式道路。这个人才培养的问题,我认为也非常值得研讨。

  各位朋友,各位嘉宾: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中医与西医应该互相借鉴,可以和而不同,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台湾中医药界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现代科学理论发展中医、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面有独特优势,这是大陆需要学习的地方,当然大陆中医药界也有自己的特色,各地域、各民族都有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贡献。两岸在中医药发展中各具优势,各有特色,也有互补需求。希望此次论坛,为各位学者和医学同仁提供一个交流、研讨、合作的机会。

  本次会议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举行,杭州是浙江省会,浙江是个文化大省,素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享有“书圣佛国、文物之邦”的美誉。历史上浙江是古越文明的发祥地。台湾早期住民中,就有着古越人的后裔。据说,在温州洞头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台湾社会各界还有众多的浙江籍人,其中不乏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浙江省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习俗相通,这样的地利,一定会有助于论坛的成功。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文化在台湾枝叶繁茂,而台湾的文化也丰富了中华文化。”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我们有着源自于祖先、源自于故土、源自于中华文化的浸润所形成的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共同的研讨需求。今天高朋满座、学者云集,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加深友谊,增进理解。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