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机,大力推进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
各位委员:
当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影响力逐渐加大,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尚远。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要务之一是要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其内核就是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文化的“全球性普及”。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本国文化推广的计划,因为文化输出对于保护、发展和扩大本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文化产业走上世界舞台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分享到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增进我国的文化安全。作为中国文化产业核心部分,中国出版业必须担起继承、发展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责大任。
反观我国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出版业,虽然走出去的步伐在逐步加大,但我国版权贸易输入远大于输出的情况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很不般配,与当前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也不相称。近年来,为推进出版业走出去,国家先后出台了“金水桥计划”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制定施行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状况仍不尽如人意:图书版权引进大于输出的格局尚未有很大改观,2007年我国版权贸易引进和出口的比例约为4:1。版权输出主要输往东亚和东南亚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很难进入出版业更加发达的欧美市场。出版物输出语种单一,主要是中文版权直接输出,英文版权外的其他语种版权输出几乎没有。版权输出的内容多集中在汉语学习、中医、体育、养生、旅游等方面,能够较为深刻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展示当代文化成果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巨大变革的作品寥寥无几,社会科学著作更近乎为零。
目前我国出版难以“走出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翻译质量问题。这是制约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大瓶颈。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语言丰富繁杂。中译外对外国出版商而言比较困难,他们往往要求取得翻译成稿,而国内通晓两国文化的高水平翻译匮乏,翻译环节成为版权输出的“短板”。
二、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诸如语言、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出版体例等一系列的不同,制约了中国图书的版权输出。
三、版权输出平台单一,过度依赖两大书展。通过法兰克福书展和北京图博会两大平台实现的版权输出占到一半以上。
四、出版社“走出去”的积极性不高。“走出去”的投入高、效益低、谈判时间长,很多出版社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同时,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走出去”的帅才、将才、专才缺乏。
五、政策支持力度弱。相对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政府对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出版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走出国门,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此,我们呼吁,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扶持国内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势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确立中国出版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目前的国际环境,比较有利于中国出版界走向西方主流社会。我们要把握时机,解决好具体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要制定对外出版战略,并纳入文化走出去的总体战略部署,出台对版权出口的金融、财税、外贸等系列支持措施,加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指导和舆论导向,建立资助和扶持出版“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实施国家对外出版交流品牌战略,并纳入构建“大外交、大外宣”格局的总体规划;引导和帮助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第二,进一步推进“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加快建设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完善我国出版物出口信息平台,更好地利用网络促进我国图书和版权出口;将重点推荐书目翻译成多个语种,并配书影和详细内容介绍;策划外向型选题,依靠海外汉学家以及有权威和资信的国外代理公司的优势,借船出海;细分国际市场,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力求重点突破,分类指导。
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建议设立国家翻译学院,选拔一批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较高的人才进一步深造。在国家翻译学院未建立前,可在外语院校增设出版翻译专业。建立全国翻译人员信息资料库,完善翻译人才队伍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出版经营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了解国际出版市场、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精通国际经济法律、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外向型和复合型人才。
第四,推广“国内翻译,国外出版”新模式。
在外方出资购买版权后,由中方出版社组织翻译后交由外方编辑、出版并发行的模式,既可以有效地弥补外国翻译家难寻和翻译费用居高不下的矛盾,同时可以充分发掘中国外语专家的作用,加快推动版权顺利输出。
第五,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培养良好的信誉体系,将注意力集中到渠道建设、营销创新和服务比拼上来。建立有序竞争环境,逐步杜绝国内出版界的无序竞争。
第六,加大对在海外投资出版业的企业的支持力度。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中国出版“走出去”靠的是出版企业和发行企业,要扶持那些有实力有品牌的出版企业或企业集团,大力开拓外向型业务。成功的出版国际化,都主要是资本输出,而非文化输出。政府要支持国内企业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国际知名新闻出版企业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出版、发行能力,销售网络及各种现有平台,在国外合作办报刊、出版社、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