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人民对此寄予厚望。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大批农村优秀青年通过高考跳出农门,那些没有考上高中、大学的农村青壮年,大多数也常年在外经商务工,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人称“38-61-99部队”。而本应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青壮年,他们的素质能力水平如何?资料显示,我国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不足5%。所以,虽然他们年轻,但总体上仍然是经验型、体力型的“老农民”,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相距甚远。我们不能依靠“老农民”建设“新农村”,而是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趋势必须尽快改变。

  要破解这种农村劳动力过剩与新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矛盾,除了要持续加大支农力度外,最关键的是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需要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在培训农民进城务工技能的同时,把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亟待提高。新形势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有新思路。

  第一,将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省(区市)、地(市)、县(区)要依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和具体任务,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测算出各地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实用人才种类、层次和数量,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工作目标,采取强有力保障措施,保证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人才供给。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拓宽人才培养视野,丰富实用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规格。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内容,培养农村新型人才,而不能固守单一的农业实用技术。比如,要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除了培养“种养加”技术人才,还应培养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适用人才,以及农田水利技术、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相关人才;要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就需要懂规划、建设、生态,懂沼气、懂能源、懂再生资源的人才;要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需要通晓农村政策,了解农民心理,擅长乡村事务管理的人才。这样看来,农村职业教育,完全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培养出专业土肥师、植保师、规模化饲养师、农田设施管理师、农机装备维修师、农民经纪人、农家乐经理、土地流转管理师、村镇事务管理师、农民合作组织经理、农经信息师,以及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保险服务、乡村福利工作者……等等。在这方面,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允许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先试先行,引导其健康发展。待条件成熟,通过制定专业技能标准,将其纳入职业分类,赋予职业资格,实行规范管理。

  第三,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继续推进“三教统筹”,创新优化“农科教结合”新机制,构建立体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涉农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农村中小学、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普通和成人高校、农村基层党校等)、农业研究和农技推广机构、涉农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部分涉农企业,都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可用资源,都应以某种方式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中来。政府应该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实体面向农村培养实用人才,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农民根据实际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给予政策支持。要针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心设计县级职教中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切实发挥纽带、基地、桥梁作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效益。特别要对“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具体措施,给予制度和经费保障。“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人民群众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值得我们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完善。

  新农村建设前景美好,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一句话:新农民需要新职教,新职教培育新农民,新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