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严隽琪率叶圣陶研究会暨开明画院代表团访问台湾

  2010年12月12日至20日,应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的邀请,以叶圣陶研究会名誉会长、开明画院名誉院长的名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率叶圣陶研究会暨开明画院代表团访问台湾。民进中央副主席冯骥才以叶圣陶研究会理事、开明画院院长的名义,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以叶圣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的名义一同访问。

  13日,严隽琪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与八位在台原福建省立农学院首届校友会面。

  严隽琪在会面时追忆其父、留美昆虫学家、教育家严家显先生1940年应邀创立福建省立农学院,并被聘为首任院长的往事。

  严隽琪甫进饭店贵宾厅,等候多时的老校友一阵轻呼,纷纷上前握手问候:“哎呀,真与老院长长得像!”

  严家显先生是江苏吴县人,1906年生,1931年金陵大学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深造,继而赴美国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学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和广西省政府技正(相当于总工程师)、广西省农业督导专员等职。1940年6月,他受命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时年仅34岁。

  参加会面的万雄、邱瑞珍、林复、邱人璋、黄子贞、陈锦文、潘书填、许志超,是福建省立农学院创校当年入校的学生,如今均已耄耋之年,其中有几位还曾任台湾农业实验所所长、各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

  “只经过短短4个月时间,严院长就基本完成了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1940年10月7日,学院在永安县黄历村开学,院长开宗明义提出‘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联系进行’,‘研究农业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抗战胜利后,福建农学院迁回福州。台湾老校友又追忆“新校园背靠鼓山、面向闽江,尽管校舍是草舍,可风景好美,在福建当时的学校中也是出名的。”

  严隽琪说,感谢福建农林大学为父亲立了铜像,了却母亲的一个心愿。他们还将家父当年的办学思想整理成册,让我走进了父亲的心里世界。她说,尽管父亲在上海去世时她仅6岁,但还是不知不觉受了父亲影响,多年都是在大学里教书育人。

  参加会面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永正向老校友介绍说,由福建省立农学院发展而来的福建农林大学,目前有22个学院,在校学生3.3万人,每年招收研究生1000多名,去年仅博士生就招了108名,已与台湾大学农学院等建立教学联系。

  14日上午,叶圣陶研究会、开明画院在台湾艺术大学出席“两岸书画交流与前瞻”座谈会。

  严隽琪在致辞中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令两岸经贸交流进入大发展期,也为两岸深化文化交流提供有利时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世界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既饱含独特的东方神韵,又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发展。期望两岸书画艺术家,以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中华书画艺术为桥梁,加强合作和交流,做两岸人民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纽带,促进两岸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叶圣陶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开明画院副院长言恭达,叶圣陶研究会理事、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开明画院副院长陈永锵,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台艺大书画艺术系教授兼美术学院院长林进忠,台艺大书画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蔡友,长荣大学美术系教授苏峰男,华梵大学美术系前系主任黄智阳等40多位两岸知名书画艺术家出席座谈会。

  冯骥才在座谈会上关注当代画家如何独立于市场之外,忠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不做市场的奴隶;言恭达用书画艺术表现出中华文化所追求的“和而不同”核心价值;唐勇力希望新一代艺术家的气质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黄智阳介绍了台湾百年来多变的历史以及中华文化、西洋文化、东洋文化混融多元的特质。

  成立于1989年的叶圣陶研究会,自2002年来已经先后举办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与会的两岸文化界人士累计达1300余人次。

  14日下午,严隽琪在台北孙逸仙纪念馆出席开明画院台北书画展开幕式并致辞。

  严隽琪在致词中说,几十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加强交流是两岸民众的人心所向,和平发展是两岸民众的福祉所系。要鼓励和推动两岸的交流范围从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发展,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的范围,拓展两岸交流的内涵。

  严隽琪说,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是联系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纽带。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传承与发扬中国书画艺术,为世界文明宝库作出独特的贡献,是两岸文化艺术界人士共同的历史责任,既是大势所趋,亦将大有可为。开明画院此次文化之旅,组织多位大陆知名艺术家亲携作品来台展出,期待和台湾的书画艺术界同仁当面切磋、交流、求教,愿意为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繁荣中华文化略尽绵薄。

  冯骥才、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等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明画院台北书画展为期10天,共展出29位大陆书画艺术名家的103件作品。冯骥才此次也携作品抵台。严隽琪评价,这是“共襄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又一盛事”。

  开幕式结束后,两岸书画艺术家现场举行了笔会,笔会作品赠送给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和孙逸仙纪念馆收藏。

  14日,第二次访台的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一直很兴奋,他被台湾书画界同道的情谊包围着。

  “其实,80年代我就已经‘来’台湾了。不是我本人,是我的小说。我和台湾作家一起参加聂华苓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送了自己的小说。不久,有人告诉我,在台湾已经见到‘盗版’了。恰如那个年代两岸间‘执著’的文化交流。”

  冯骥才在台湾艺术大学与台湾书画家座谈时主动“爆料”。

  “我第一次访台是在1995年,那可是中国文联艺术家代表团首次访台,团中有戏剧家黄宗江、画家王明明、歌唱家张也……那次我是团长,身份是作家。”

  “那回,我告诉大家,我只带来了我的一部分——文学;还有我的书画,没能带过来。”

  “这回,我带来了我的又一部分——书画;可是还有一部分没能带来——民间文化。”

  “这些年,我停下写作,用五年时间组织人手,对56个民族遗存的民间文化,做地毯式的普查和整理,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如民间口头文学。”

  “人类文明在不停发展,从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每一个新的文明兴起,前一个文明必然瓦解,这是历史规律。这样,对前一个文明优秀的遗产,就需要特别保护。这一点,台湾做得比较早,有经验,两岸文化保护人士就此常有交流。”

  在台湾艺术大学艺术博物馆,冯骥才拿着数码相机不停地拍,仿佛文物普查到了台北。在馆藏家具部分,他唤来夫人顾同昭女士:“这样式是明朝的,可是面漆有点新,你看呢?”

  在“国父纪念馆”中山画廊,画院院长冯骥才致辞时乐得像个孩子:“人生真是很神奇,有时候你一天也结交不到一个新朋友。我们来台三天,每天都交许多新朋友而且还似曾相识!像今天这个开幕式,布置得简洁而有书卷气,很合我的心意。”

  “感谢上天赐我写作和绘画的天分,有时候很喜欢用散文‘线性’的语言,构思自己的画作。” 在画作《雪地的阳光》前,冯骥才指着线条和留白说:“北方人有福分体会到‘大自然和自己身体的四季’,夏日的阳光是照在皮肤上,而冬天的阳光是照在人心里,我就最喜欢雪后初晴的亮堂。”画作《思绪如烟》看起来很抽象,“人生中,总有些人和事会触动你,让你思绪如烟般翻腾、碰撞,可又不知所终。”

  随后,冯骥才又去参加热闹的两岸笔会,和台湾艺术大学黄光男校长,在一张宣纸上挥毫……

  在座谈、展览、笔会之外,严隽琪率代表团还参观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两岸合作举办的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台湾艺术大学,以及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朱永新在惜别晚宴上说,只有深化两岸的文化交流,才能巩固两岸关系的根基。这句话道出了叶圣陶研究会此次赴台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意义。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