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民意 传播心声
2010年3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下午应邀做客第一财经“崔艳问两会”高端访谈录,就2010年“两会”关注的一系列热点话题,与主持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严副委员长,非常欢迎您做客“第一财经”,您是如何看待今年两会的呢?
严隽琪:经济问题必然是这次两会的一个热点,重要的议题。因为过去的一年应该说是中国在新世纪最困难,经济遇到最困难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我们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决策下,我们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凸现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适应的,所以在新的一年经济形势会更错综复杂。在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方面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必然会是两会关注的一个重点。我认为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民生问题,因为如何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呼声日高一日,所以这些民意要充分的反映到我们的执政行为中去。再有一个就是2010年是我们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设要达到目标的重要的一年,在法律建设上也有很多的任务。一方面对旧有的法律,比较早制定的法律要进行清理,一方面要制定新的法律。今年有好几个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有重大意义的法律要进行提交审议。这应该说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议题。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谈到的,经济当然是重中之重的话题。实际上今年年初的时候欧美日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一丝回暖的迹象,但是非常的不稳定,所以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后危机时代经济到底应该怎么走。我们想请教一下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严隽琪:难点的原因是我们的发展压力太大。刚才我说了我们还有很多人还处在脆弱型的温饱,而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和我们生产力上还显落后,这个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往往转变方式它产生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我们的发展又是那么紧迫,压力又是那么大,决定了这个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另外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但是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工业化的道路。因为西方的工业化是先发展再治理,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一踏入工业化的轨道,这个资源环境的制约就马上紧箍咒加在我们头上,所以不可能再走西方那种先发展再治理。
主持人:而且我们看到一些外国媒体说,在西方还在找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回到正轨的时候,中国已经在寻求或者正在建立一个新的模式。
严隽琪:是,就是因为这个资源环境的压力等于是一个紧箍咒。
主持人:对。
严隽琪:它西方那个时候的环境对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不可能再那么廉价的获得很多资源,而且我们的环境的压力也是非常紧迫的放在面前,这对转变经济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然如果处理的好,可以变成一个动力。另外就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是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很多,国际的贸易的摩擦也有多种形式来表现出来,我们必须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没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主持人:那么您作为民进中央主席,这次民进在两会上的提案主要会聚焦在什么方面的领域呢?
严隽琪:每次的两会实际上是我们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可以说在一年的两会的结束就是为第二年两会参政议政做准备的开始,这一年来,民进全会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开展了很多的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应该说动员了方方面面的力量,还和社会上的专业部门、社会机构开展合作,目的就是真正把我们的国情调查清楚,把问题找准,而且能够提出我们的建设性的意见。教育是我们民进参政议政的老阵地,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今年我们带到政协的就有20个以民进的名义,这20个提案中间有6份就是关于教育的。
主持人:6份关于教育的,那都通过了?
严隽琪:关于教育的,6份有关于农村教育布局的问题,有关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制的问题,还有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对义务教育的绩效工资,教师的绩效工资这是件好事如何办好,我们也进行了调研,还有民办教育等等。另外在教育以外,我们对文化、体育、经济、环境、环保、三农都有提案。
主持人:对,听上去内容非常的丰富,农村的教育、然后还有运动员的教育,还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严隽琪:对,经济包括对中小企业如何加大支持力度,我们也有提案。应该说是尽心尽力。
主持人:看来这个提案是不是花了大量的工作?
严隽琪:是。这一年的努力也不可能靠少数人,实际上是专家和群众结合,会内和会外结合,会中央和我们的地方组织结合,大家共同努力,希望为我们国家的进一步的科学发展多提一些真正有益的建议。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教育是民进的老阵地,那么其实教育话题也一直是两会高度关注、热烈讨论的领域,那么您在这方面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我们看到您是长期担任大学的教授,可能对教育的话题也是情有独钟,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严隽琪:大学生就业现在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现在觉得就业难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数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增长肯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等待就业的职工数,我看到统计资料是2000多万,按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只能提供1000万左右的。但是在数量之外,更重要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因为一方面是大学生觉得工作难找,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岗位找不到适合的人,所以这里有一个结构的失衡。这个结构既体现在我们的区域,比方说城乡、农村或者中西部可能就有人不愿意,更多人愿意留在发达地区和城市。所以区域的问题、城乡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问题。
第二个结构问题,教育应该是培养多种人才,因为社会的岗位是需要多种人才,如果用一个标准、一种导向,那么必然带来结构的失衡。可能有种类型的人就特别缺,有种类型的人就会有富余,很难找工作。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产业结构的问题,靠劳动力密集,靠低成本的竞争,靠资源环境等。温总理在答网民说“希望我们大学生学有所用”,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不调整,那么它提供的岗位和接受的教育层次这中间就有个结构的失衡。这个问题比较长期的,但是现在就应该考虑、战略考虑,也有应急的一些措施。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经济发展,只有发展了经济才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这方面特别我们要呼吁保护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我看到统计资料中国目前80%的工作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一定要善待中小企业,看重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的生存看作我们的责任。
另外一个就是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进力度。
再有就是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主持人:终身教育体系。
严隽琪: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产业在急剧的变化,岗位的变化,提供岗位的种类需要的技能的变化是必然的,这个变化必然的。很难说学会了一种技能,就保证你一生的工作就能满足了,要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使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的吻合,这样就业就容易。
主持人:所以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希望有不断的机会来学习,吸收新的东西。
严隽琪:对,这是每一个劳动者应该秉承的理念,也是每个用人单位和政府所应尽的责任。目前来说,我感到在大学生就业中间,这个就业信息的疏通的渠道还亟待更加畅通。因为有时候是因为岗位少,有时候因为他没有及时地得到合适的信息,这方面还可以加以改善。
另外一个我们社会对于就业服务的这个体系应该更周到、更完善一些。这里面也是可以有很多工作可以努力去完善的。
另外我也希望劳动人事制度能够改善,能够改革,就业政策应该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如果说,很多岗位是缺人,我告诉你一个情况,就是我们在边远地区的教育,为什么代课教师到现在还有很多,就是因为那些岗位受过教育的那些学生不愿意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当然也有一些实际的困难。应该让缺人的岗位它的吸引力能够迅速的提高,劳动人事制度还是更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主持人:就是让有些岗位它看上去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性,可以把一些好的人才吸引过来。
严隽琪:我们在几十年历史上曾经这么走过,也很有效的。比如说艰苦地区就有地区教师津贴,农村的教师应该有农村的岗位津贴,这个应该是越艰苦的地方待遇应该相应地提高。
一般来说高的经济增长应该高的教育增长,而现在感受到经济增长,但就业增长好像感受不那么强烈。统计可能也有关系,因为我也在调研中了解到,就业统计更多的是统计城镇的就业体系,大量离土的农民到城镇来就业没有统计进去,这会给人一个错觉,统计数字怎么更科学、更全面,这对制定就业政策会提供科学决策的一个很好的依据。
主持人:就是希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就业率、就业政策相对也能跟上来。
严隽琪:这就要有统计数字,但是统计体系不完全,我说的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应该做的、政府应该做的、社会应该做的。
主持人:方方面面。
严隽琪:对大学生自己,也要说几句话,就是说我们找职业的视野应该更加宽阔一些,要淡化精英概念,因为大学教育现在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就是说任何工作你在这儿做,你要有从低层做起的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做就要尽心尽力,要忠于职守,要踏踏实实磨炼自己的就业能力,这个也是对大学生必须要这样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当然涉及的出路可以多样化,我可以立即就业,如果有条件我可以选择再去提升我的某方面的技能,对我未来职业涉及所需要的技能,甚至也可以走向自主创业的路,就是要解放思想。
主持人:而且要做一个非常合理的职业规划。
严隽琪:对,这是对大学生自己而言。所以既有社会、政府、整个环境的努力,也有大学生自己的努力。
主持人:刚才谈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您谈到有一个观点非常的有意思,就是说在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的同时,其实我们看到的可能也是一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因为经过调整以后可能有些行业的需求增加了,自然工作的机会就比较多了。
严隽琪:是,因为我去年因为执法检查我到了福建,很多台商企业反映用工难,用工难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它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把自己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这样就带来这些工人习惯于原来低技术水平的那种工作,所以这些工人就没有办法适应新岗位,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对国民素质调整,必须要有终身教育体系和加强对人的投资。
主持人:近些年来中国涌现了一批创业人偶像。比如说马云,我们注意到很多高校现在的口号就是要再造马云,那么从国家层面上,国家是希望创业带动就业,所以我们看到大学生现在创业的热情是非常的高涨,但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非常低的,那么根据你的经验来看,在创业方面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方面,有没有更好的创新机制来扶持它?
严隽琪:对于创业带动就业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选择。所以选择它的就不会是全部人,它只会是一部分人,而且创业是需要一定的前期准备的。就是说它在心理的准备上,承受心理的压力和承受风险的准备上,以及在前期资金的筹集上。另外对于商场、对于市场的了解上,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前期准备。
主持人:就是不是说我要创业了就创业了。
严隽琪:不是说想一个主意来创业就创业,所以就决定了创业者是劳动者中间的小部分,不会是全部,也不会是大部分。但是创业是创新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要鼓励创业。刚才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家担心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对成功率也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就是你的分母是什么?我觉得任何的创业都是很有风险的一件事。不光是大学生,就是非大学生他的风险也很大,所以才会叫风险基金,否则不叫风险基金,叫保险基金。
主持人:叫没有风险的基金。那么,大学生创业模式里面源头还在高校?
严隽琪:对,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就业的问题,我们应该多方位地来看待这件事情。对大学生创业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同时有一个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支持的措施,而且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有利于人才的多样化。大学生创业往往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而且很多的科技型企业,尤其科技型企业是由大学生创业而带起来的。这对我们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我们的科技创新,企业为创新的主体,都是有很好的作用。当然它必然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是值得我们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由公共财政投入第一笔钱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这是公益性基金,就是为了让那些有志于创业,并且做好了一定的前期准备的大学生,让他们能够有这样一个选择,就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让他们投入创业的商海里去游泳。我们给他们一定的支持。现在屈指算来已经将近四年了,我最近得到的一个统计数据是我们累计支持了400多家企业,当然有的是刚创立,有的是已经创立几年;目前看来50%已经进入了能够稳定盈利的状态,其中17%应该说盈利状况非常好。甚至,至少有一家现在市值已经超亿元,这个成功率是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年成立基金会的预期。说明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的、捐助型的去给一点钱,给人家做创业行为,或者搞群众运动一样,不管准备不准备你先去试吧,我们是非常踏实的、务实的工作,从创业者客观需要出发,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他最需要初始、起始资金,那么我们会给他一部分的天使基金。如果他的创业计划还很不成熟,那么我们就请那些创过业的人,真正有创业经验的人来帮助他们,来帮他们找创业计划中的毛病,然后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办一些培训班,使他们能够对商场理解得更全面一些,思想准备更多一些。即使失败,我们也把他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就是说我公共财政投给你的,你真正是在全心全意创业,但是最后失败了,那么这笔钱我们不要你承担责任。这也是上海这个基金会这四年来取得比较好成绩的一个原因。不要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事情,单独的就业措施,而是要把它放在我们科教兴国的大战略,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希望高等教育能够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多种英才,不是一类,是多类。要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根据他的禀赋、根据他的志趣给他机会,给他条件。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这个企业家是教育出来的吗?
严隽琪:我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这么说,更多是磨炼出来的。就是说这种学习是多种学习,他自己要有一种志向,然后他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要不断的自学,善于向社会学,善于向他人学,这样企业家才能百炼成钢。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我们谈的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谈到创业的模式,尤其是机制、体制方面创新的一些话题。我想到美国的硅谷,比如说一所斯坦福大学它实际上就造就了一个硅谷,它是产学研一条龙都在这个地区内,非常的繁荣、非常的旺,非常的有活力,那么您觉得在中国像这样一个机制、体制有没有可能在短时间或者在近些年内更多地涌现出来。
严隽琪:我们都在努力,因为我知道是从硅谷成名以后,应该说我们不断的有人到那去学习它的经验。这中间就是说大学的定位,我不是说每一所大学,我特别希望大学是各类的人才,每个大学都有他着重培养的那种人才,至少有相当多的大学,要把推动科技成果转换,要把培养未来的创业家作为它的一个教育目标。而且它要开放式的,是要宽容的,大学一定要宽容,如果这样的话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光有大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政府有责任营造很好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样应该能涌现出我们自己的、成功的大学生创业家。
主持人:对,而且我们以前看到很多份大学的榜单、排名,我们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大学创新的榜单,看看有哪些大学可以在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严隽琪:你想刚才说的马云,实际上我们中国已经在涌现新一代的创业者。
主持人: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科技创新的话题,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在使用外资方面很多钱还是投在了制造业上面,那么大家就在评估,说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科技创新在您眼中如何能和国家战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呢?
严隽琪:十多年前我们国家就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几年又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应该说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视,而且这几年你可以看到,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都是必须肯定的。但是我们离一个创新型国家,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重大项目的成果,是要有一些指标。但是更重要是一个创新型的体系,因为所谓创新它其实就是个解放思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创新它是多方位的,它既有知识的新发现,也有技术工艺的不断的改进、改善。还有我们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意。
另外当然还需要我们管理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比如最近的丰田,丰田当时的丰田生产方式应该是很大的创新成果。美国,包括我们中国当时在交大都专门到日本学习丰田生产。
主持人:当时的精益管理。
严隽琪:精益管理,但是这次出了那么大的问题,我觉得就是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创新,谁也不能靠在老的模式上永远就依靠它永远胜利,不能常青。市场策略也要创新。这个创新是全方位的,这就注定了创新型国家必须鼓励这些方面创新都要配套。
每个人他有他的特长,他的条件,他可能就做一方面的创新,各种各样的主体都有他的定位,而且安于自己的角色,不能说每个人都不安于自己的角色,结果都没做好,这就有一个利益分配机制和我们的法律文化的环境。创新主体是多样化的,创新环境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个创新主体要安于其位,都要得到他应得的利益,每个环节之间不能有缝隙。就是我刚才说大学生科技创业,产学研结合就很重要,科技成果到企业变成拿到市场上的商品,这中间还有很大的缝隙,这个缝隙谁去填?我们有些科研院所怎么和企业结合得更好,但是有些关键性的、共性基础还真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每一个最合适的机制是设计,他们的利益得到保证,有资源要素的保障,充分的投入,这个国家非常的重视,逐年在提高。而且要让它流动,流水不腐,这些要素也得流动很通畅,这就牵扯到我们很多制度了,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包括要宽容失败,刚才说的要允许失败。
主持人:要宽容失败,要有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
严隽琪:要有东山再起,非常宽松的环境。这里还是回到刚才那个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的创新体制最后就落实到人的问题,教育太重要了。为什么呢?我一开始就说什么是创新,我认为的创新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胆量和能力。素质教育不能以一种活动形式或者一个指标来衡量,这样就违反了素质教育的本意。它应该是种教育理念,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我心目中的素质教育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他要有志向,他要对社会有责任,有这样一个职业的道德,有精益求精的这样一个精神,我觉得这是创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
主持人:所以您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在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课程里都要渗透这样一种精神。
严隽琪:都要渗透这样一种精神,因为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你不可能说学了这点知识就管一辈子,他一定要有这个志向,另外他要不断的再学习的能力,他走出校门到社会上会碰到很多校园里碰不到的问题,他一定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承受能力,同时又有这个学习能力。我觉得我们教育根本就是要在这上面下工夫,不管用什么方式,不管你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我也希望共同来努力。
主持人:是,那我们也迫切地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制造”能够变为另外一个“中国智造”,智慧的智。
严隽琪最后为节目组欣然题词:反映民意,传播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