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0年6月13日)
严隽琪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刚才五位先生都做了精彩的发言,特别是李行先生在他的讲话中提出,我们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简称和台湾“民进党”容易混淆,表达了对我们民进的爱护与关心。我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简称之前,我们现在能做的,先尽量采用全称。另外,中国民主促进会要更多地为社会做贡献,让人们更了解、更熟悉“中国民主促进会”。
正值世博会期间,我们齐聚上海,举行“第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主办方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热情支持研讨会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市领导,以及各承办单位、支持单位,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向为中华文化发展及两岸四地交流孜孜不倦、不懈努力的各界人士、新老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的和谐发展服务是我们的责任。自2002年起,我会先后在苏州、淮安、咸阳、天水、重庆、厦门、杭州等地,围绕“吴文化”、“和合文化”、“秦汉文化”、“伏羲文化”、“巴渝文化”、“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医学文化”等主题,连续举办了七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这个论坛在海峡两岸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开通了思想交流的渠道和促进了多种合作。本届研讨会以中华文化与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为主题,希望能为两岸四地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做贡献,为提高华语电影领域的文化自觉发挥积极作用。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就教于各位:
一、电影中的文化自主性
自1896年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落地,中华传统文化就对其产生了或显或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拥有民族特质的中国电影,中华传统文化滋润了百余年来的中国电影。中国一代代电影人富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怀着对民族、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以进取的入世精神,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青史的优秀作品。无论产地是在大陆、香港、还是台湾,其电影作品都传递着中华传统的伦理亲情。借用有人对李行先生作品的评价:无论多么剧烈的冲突,无论代际间多么疏远和隔膜,在“仁爱”精神、忠恕之道的感召下,对立都化解、问题都消弭、隔膜被穿透、距离被拉近。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文化的时尚化、商品化,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西方现代艺术标准本身也不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如果强用它作为标准来加以判定,只会对中国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丰富性造成遮蔽,对我们客观认识百年历史和拓展未来潜能会有不利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记忆,是其作为独立个体确立文化身份的重要依据,也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而文化血脉的传承,它是一种理性认知,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费孝通老说过,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要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否则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文化自觉包括了要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具备确立自己位置的能力,和通过自主的适应,实行必要的文化转型的能力,从而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中国走的是“既要植入更有应对、不仅学习更重创新”的“继发现代化”之路,其中不一定完全符合“原发现代化”标准的部分,“或许恰为中国现代性的原创性与特质的表征”。在世界文化趋同化与多元化并存的大势下,只有保持文化自主性,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中国电影要在继承传统文化时,重视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要在影视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造转化;要面向世界,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技巧,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效沟通起来。尤其是面对当前西方文化的强势包围,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如何与现代的电影手段相结合,成为华人电影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清醒地自知”和“坚实地自立”,同时又尊重“他者”。“从自身的独特经验中提炼出价值,贡献于全人类,这正是对人类多元生态、世界持续共存的和谐前景的真正负责。”希望华语电影更好地表达出优良的中式韵味和品质风格。真正使中华文化受到世人尊重。
二、电影应反映现实世界的需求
所谓文化,应试图回答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要求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生活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也就是人类必然想要知道我们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也是文化自觉的基本涵义。
电影依靠什么去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它离不开文学精神、思想力量和精良的制作。我认为专注于描绘人心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力量;着重表现出人物与社会、与历史前行的精神力量;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也就是说,追求真、善、美,注入审美精神,防止道德滑坡,应是电影的社会政治功能的自觉担当。
电影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具有大众文化属性,就具有和观众心理互动的要求。随着电影产业的市场化机制的改革进程,对电影更加强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整体要求。如果把重点放在视觉奇观和病态渲染上,疏离现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精神,不去反映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不去反映中国社会的变革,不去坚持传递希望、自由、乐观等健康理念,中国电影就不会有经久不息的感染力。
有大陆机构做调查的结果表明,国内很多青少年对民族题材电影的兴趣不高,但他们又非常认同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借用与改写。可能有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电影中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手段的陈旧、制作的粗糙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2009年大陆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但是院线放映国产影片仅130部。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大陆电影产业在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上仍有较大问题,另一方面,也与过度追逐利润,忽视电影的文化功能不无关系。所以,在强调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电影的文化功能,支持那些贴近人们生活、蕴含高尚社会价值的影片的生产和放映。
台湾的电影资源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大陆电影市场上影院资源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主要分布在城市,呈现出“马太效应”。如北京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电影票房收入却占全国的13%,而一些小城镇甚至已经十来年没有放电影了。这一点已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在政府引导下,2009年大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达到218条,放映农村电影781万场,观众人次达1815亿。2010年,大陆将完成每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的目标。这将成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为此而高兴。
三、加强两岸四地电影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华语电影的发展和走向世界
中国民主促进会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活力所在;优秀的中华文化必须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让世界共享。
在文化产业发展和“走出去”的过程中,电影具有重要的地位。必须积极开拓华语电影的世界市场,培育有国际市场意识的电影传播企业,不断提高华语影片的国际竞争力,使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片,为世界了解中国、为丰富人类文明发挥积极的作用。
华语影片走向世界,需要两岸四地的电影人及海外的华人华侨共同努力,拓展两岸四地影视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取长补短,形成大华语地区电影的理念。如李行先生讲,实现两岸电影交流的良性互动,是两岸几代电影人的共同心愿。期待两岸电影交流不断走向常规与深入。侯孝贤先生提出,不是单看台湾、香港或内地单一计算的电影,华语电影才是共同的目标,也希望新导演都能将眼界扩宽,面向好莱坞。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讲,假如华语电影切实地融合进了内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台湾的艺术与美学风格,再加上香港的技术手段和商业运作,它将无往而不胜。
两岸四地各有各的优势。中国大陆拥有13亿人口,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电影市场。2009年大陆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426%。今年,政府又颁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预见,大陆电影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快。台湾电影较早建立了海外的发行体系和销售网络,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宝贵的经验积累。香港电影则在技术和商业运作上领先一筹。澳门则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因此,两岸四地电影人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电影市场乃至全球电影市场,是共赢的切实可行之路。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两岸四地电影交流十分频繁。“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十届。2009年更热闹,中国电影基金会、台湾两岸交流委员会共同主办第一届两岸电影展,分别在两岸互展优秀影片;福建漳州市举行海峡两岸首届电影发行放映同业论坛;还有海峡两岸合拍电影座谈会暨两岸电影展。数字动画片《海之传说——妈祖》是台湾中华卡通与北京电影集团合作的成果,动员了两岸近200名动画创作艺术家携手完成,效果非常好。妈祖文化显示着海峡两岸源远流长的血缘亲情,用电影传播妈祖文化,倡导中华优秀美德,可为全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两岸四地的电影交流与合作,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对华语电影的前景充满信心。
上海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又是我生长和长期工作过的地方,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我希望并相信,通过在上海举办的此次论坛,对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两岸四地的电影文化交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对上海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