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在2010年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年1月25日)
  
严隽琪
  
  我没有出席今天上午的会议非常遗憾,因为有外事活动。今天上午半小时的预定接待时间到了以后,对方议员突然向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怎么看?第二个问题是对就业问题怎么看?我发现这两个问题跟我们此次会议是有一定联系的。关于气候问题,我谈到环保、节能的意识从孩子就开始灌输,我们今天孩子学习的内容,跟我们当年的情况有太多不一样了。我又说到我国的区域差异,我说你们不要只在北京、上海看,你到那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看看,就知道中国发展的压力有多大,再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是很小很小的。反映到教育上的区域差异也是很大的,这是历史形成的。再有,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减少全球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减少出生数以亿计的人口,这是对地球、对气候变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关于就业问题。我谈到自己刚从福建执法检查回来,听到沿海的台商企业异口同声说用工荒,我认为现在的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农民工、大学生是两大需特别关注的人群。这和我们现在在这儿讨论的高中改革,我认为都有内在的关系。
  
  首先要感谢大家在这么忙的时候出席今天的座谈会,充分体现出校长们对这次座谈会的重视,而这个重视来自于对承办方的信任。这里是一种宽松的,但是又能直接在教育部领导面前提出建议的一个氛围。大家的出席是对以这种形式举行的座谈会的一种肯定。我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出席以及精彩的发言表示感谢。虽然我上午没听到大家的精彩发言,但是刚才我看了大家发言的摘要。再就是感谢陈小娅副部长的出席。小娅部长是非常非常忙的,但她每年都来参加我们的会。刚才又给我们作了那么坦诚、实在,而且是思考非常深入的一个讲话。我觉得教育部对高中教育非常重视,推出的一些举措也很实在,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有目共睹。当然还是有很多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或者是历史积累的,或者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另外,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变化很快,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诉求。今天的发言,对我们民进的参政议政工作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特别是听了小娅部长的讲话,我对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景,还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
  
  本来我准备了一个稿子,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我就不再念稿子了。在这里,我想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培养志向的问题。我没有办过高中,没有担任过高中教师,但是我接受过的高中教育使高中阶段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温馨和深刻的记忆。我读的是上海的重点中学,而且被选在仅办过一届的理工班里,我们当时绝没有认为自己是优才,社会、父母也没有认为我们是优才。为什么办理工班?因为国家建设需要理工人才,需要加快培养,所以要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当然,我在数理方面的成绩比较好。即使这样,我们当时的语文学习也丝毫没有放松,使我受益至今。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我觉得当今的时代也是一个多样化的时代,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多样化,要多样化就需要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个核心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我的体会是这个“宗”、这个“核心”就是志向。高中是立志向的重要阶段。孔子说他是“十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立志求学问。十五岁正好是我们的高中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了远大的理想,人才有孜孜以求的强大动力。我想举一个钱伟长的例子。我在《大家》电视栏目里,看到钱伟长的自述,他考清华原是学文的,入学考作文得了满分,他的考卷老师一个字也没改。这一点他特别得意。但当日本人打来了,他问人家为什么打不赢日本?回答:枪炮不如人。又问,学什么能造枪炮?回答:物理。他就坚决改学物理了,本来他物理是不及格的,可后来成了优等生,又成了大物理家。我认为个人成才固然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天赋、家庭背景等等。但是最最根本的是志向。钱伟长是正面的例子。
  
  反面的例子是,我在接触不少跨国公司时,他们抱怨中国的大学生太功利,还没付出就想获得,别家钱多一点,就跳槽,对自己的工作不热爱,对单位没有忠诚度。那么,这些大学生你说他没知识吗?有知识。没才能吗?有才能。可公司不敢用。我想从正反这两方面来说明问题。高中应该是人生中立志的阶段。在科学技术不发达,进步远比今天缓慢的古代,我们的前贤哲人竟如此鲜明地提出少年立志的事情。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今天是终身学习的知识时代,我们不能以知识量和单一的考评成绩来简单地评价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所以我想应该用精神、志向、人格,而不是简单地用知识来评价一个人。我认为教育的追求是使人“博雅”,博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雅是指高尚的情趣、正直的人品、美好的心灵、宽阔的胸怀,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的修炼。孔子说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越矩”,他是73岁去世的,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到晚年才做到这个高标准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立志,但方向不能偏。当然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如何培养校长等等。这些问题你们都有经验。所以我换一个角度谈,我觉得立志是根本,知识学不完,今天没学明天也能补学的,但是志向必须要及时树立。
  
  第二个问题想讲一下解放思想。高中教育要实现多样化,解放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做任何事情,方向先要明,定位要准。给中学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我认为给校长自主权要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校长的权力必须受监督,否则老百姓也不放心。这个监督不能只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实施,还要通过做实校务委员会,实现监督的经常化、实质化。我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学校长是作为官员来管理的,而官员被规定一年只能出国一次。因为反腐败,避免你出国花公款旅游。所以校长也只能出国一次,这不太简单化了吗?怎么解决?我认为应该由有教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来监督。校长出国回来必须向校务委员会汇报。哪怕一个月出国一次也没问题,只要他是为学校办事。我想要真正给校长自主权的话,就要做实校务委员会。
  
  再谈谈优才高中。我认为优才高中和优质高中应该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学生有特殊才能的;后者是指学校教育质量上乘的。现在都称示范性高中。什么叫示范?下一步可推广的才叫示范。我建议把优才中学和优质高中区分开。优质高中应该示范,能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出来的人可以进入三百六十行,在每一行都是状元级人物,这就是优质高中。而优才高中是培养有特殊天赋的,一个地方也就只能办一两所,这样,我觉得这样老百姓不会有多大意见。现在有意见的是什么?所谓的优质示范高中,大家心里都清楚怎么回事。你拿了公共财政的钱、享受了特殊政策,最后有权、有钱的人进去了,老百姓不满意在这个地方。所以我的观点要把优才和优质区分开,而且必须阳光操作,把优才的标准公开。例如,我这个学校选优才就是奥数特别强的人,我就要培养数学上的怪才。标准公开了,也真正执行了,大家也就没意见了。
  
  还有高端高中的发展方向。刚才唐校长谈到高端高中“往哪儿走”,我还想问“从哪里来”。所谓的百年老校,有很大比例曾是以前的私立高中,积累了品牌的效应,并不完全是公办。新中国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大约是五十年吧,国家因为财力不足,只好集中财力来支持一些名牌高中的建设。办优才高中没问题,但是优质高中在这种特殊支持条件下,就不能令其他高中服气。所以高端高中从哪里来?我觉得观念要变化,教育部是全社会所有高中的教育部,不仅是公办学校的教育部。其实,民办高中也有一些是很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民办学校能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也是教育部的政绩,也是教育部的功劳,该支持的也要支持。
  
  另外,就是人才的培养要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我特别同意陈部长刚才说的高中发展的问题涉及到制度层面很多的问题。我到贵州去,一进校门,高考光荣榜赫然在目。在这样的环境下办学,你说这些校长怎么办?再比如,上海的气象局曾给我写信提意见:需要气象专业的毕业生,但985学校没气象专业,而不是985的大学毕业生,留沪指标分数就很低。我的观点是,任何的教育阶段,任何的教育形式,任何的教育主体都应该放在终身教育的大框架内,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每一个教育阶段,每一个学校都能各安其位,各显其能,那么我们的高端高中才有一个宽松的,可以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地。如果除了高端高中,其他高中都那么难办,你说人家的矛头不对你对谁?其他的高中都办得好,你的特殊政策才能安安静静享受。
  
  最后,春节快到了,我代表民进中央向大家拜个早年,向陈小娅部长和一贯支持我们民进中央工作的表示感谢。谢谢!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