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关于加强国家林业行政管理机构的提案

  林业系统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也承担着重要责任。进入新世纪,林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使命。会议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会议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这“四个地位”和“四大使命”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林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特别是在维护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更是承担着特殊使命。

  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荒漠化被喻为“地球之癌症”,生物多样性被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决定着地球的生态状况,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其中,森林和湿地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中枢作用。

  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为维护全球气候安全,《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两条减排途径,一是工业直接减排,二是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为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估算,1980-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有效增强了温室气体吸收碳汇的能力。2007年,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再次作出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承诺,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国际社会早已达成共识: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危机,绝大多数要靠林业来治理。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在本次世界最高级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加强林业机构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途径。

  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林业部门目前已形成五大体系。一是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全国31省(区、直辖市)及所有地、市、县都设有林业局,近3万个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二是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全国设有森林公安机构6700多个,公安干警6万多名;林政执法监管机构1.3万个,执法人员20多万。三是林业科技体系。全国共有林业科研及推广机构2700家,科技人员约6万余人。四是林业应急安全体系。全国有武警森林部队7个总队约2万人,森林消防队伍43万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3000个,近2万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900多个,约8000人。五是林业生产、生态建设体系。全国国有林业职工300多万人,林业从业人员5000多万人。这五大体系,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组织协调、执法监管、体制改革等任务。

  为进一步组织动员全国人民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国家还成立了很多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如全国绿化委员会由24个部门组成,全国森林防火指挥部由19个部门组成,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由13个部门组成,全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由19个部门组成。这些部门绝大多数都是国务院组成部门、正部级机构,而国家林业局作为副部级机构,协调起来难度相当大。

  综上所述,要适应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新需要,完成新使命,必须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机构。这些年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政策措施、工作抓法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为整个林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果林业机构能恢复到其应有的地位,将更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出于对生态建设的关注,近年来社会各界也呼吁要强化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我们建议尽快将国家林业局升格为国家林业总局,以增强组织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权威性。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