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地震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长效机制的提案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一年之后,专业团队深入灾区调查后续青少年心理援助情况,发现灾区儿童青少年灾后心理问题情况十分严重,在不少县市都发生了学生灾后心理问题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乃至班级教学的案例。而灾区自身以及外部输入的心理援助资源极其匮乏,心理援助的长效机制至今尚未成形。总体情况令人忧惧,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来组织应对。
一、灾区学生面临严重的灾后心理问题
部分来自有亲人重伤或逝去家庭的学生,在认知、情感、生理、行为等各个层面,都有明显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的学生出现灾难伤害在心理上重复再现的“再体验”,有的学生产生以逃避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回避反应”,有的学生出现对伤害相关刺激过敏性反应的“高警觉”,甚至出现了极端的伤人、狂想、自杀案例。灾区教师报告,有生命损失家庭的孩子,部分出现厌学、心理阴暗、不能自控、夜间惊醒等PTSD症状。德阳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查显示,灾区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率达3-5%。有国内研究表明,灾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1.3%。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中,有强迫行为的占35.8%,人际关系过敏的占30.7%,焦虑占24.1%,抑郁占22.6%,敌意占20%,恐惧占15.3%;另有研究证实,灾后PTSD患者的自杀企图比正常人高6倍,其中高达19%的患者有自杀行为。
同时,灾区的中小学校教师也较普遍地存在PTSD症状,有些甚至还在向严重的方向演变。他们面对着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也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巨大的地震灾害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创伤的确是长期存在的。有报告称,在唐山地震20年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问题。唐山市民存在精神障碍的比例,比普通城市的市民高出近10倍。
专家预计,考虑到汶川地震生命财产损失的严重性,汶川地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PTSD的实际发生率可能高达30%。按照国际一般统计数据推算,汶川大地震后出现长期心理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百万之众。很显然,灾区的孩子们的心理复原需要有持续且有效的心理援助支持。
二、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资源极度匮乏,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1、地震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关注失衡
调查发现,地震灾后,不同地区得到的心理援助高度不平衡。德阳、绵阳、都江堰等交通便利的地区,心理援助志愿者曾一度人员高度集中,而江油、平武、广元等较为偏僻的灾区,则较少得到外界的心理援助支持,有些山地灾区甚至从来没有见到过心理援助志愿者。
2、专业心理援助资源匮乏,灾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必要的配备机制
一方面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增加,使得专业化心理援助人员更为紧缺,无力顾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虽然灾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意识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也曾下发有关文件,但灾区儿童青少年的持续心理援助实际上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因缺乏编制不能落实,各种短训机制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际上很难独立开展专业化的心理援助工作。对于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一所学校只有一名教师显然不能满足需要。
3、外部心理援助计划不能长期维系
地震过后一、两个月后,大批志愿者都退出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一批原计划长期坚持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公益机构和专业机构,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支持,不得不终止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
三、建立灾区儿童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长效机制的建议
鉴于灾区儿童青少年灾后心理健康状况严峻,波及范围和涉及人数规模巨大,同时因客观因素制约,灾区高度短缺心理援助资源,有关机构无力继续灾区心理援助计划,需要将此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考虑和应对,建立由国家主导的可靠的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长效机制,并使其成为今后常设的减灾救灾机制的一部分。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长效机制的领导、组织架构。成立国家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其下相应建立灾区心理援助专家委员会、灾区心理援助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评估相关计划、检查和督导计划实施、评估计划的效果并提出调整计划等。管理中心是该机制的常设管理机构,可以设在四川条件成熟且有学科基础和灾区心理援助实践的大学,其职能是:组织灾区全域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需求的调查和评估;协调专家委员会、各地行政部门、灾区心理援助需求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配置各地援助资源、监督各地的心理援助计划的落实等。
第二,建立国家主导的灾区多层次的儿童青少年长效心理援助体系。该体系由心理援助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管理中心以及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灾区学校、社区、康复机构等构成,其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与PTSD进行普查,评估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需求并落实人员配备;开发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康复课程;开展面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康复专业技能训练;对灾区所有中小学教师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
第三,多方面筹集资金。在国家层面建立专项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基金;在全国对口援建预算之中列入灾区精神重建预算;在地方财政预算和教育规划中增加心理教师编制预算;统筹吸纳基金会和社会捐助。
第四,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援助队伍。人员配备应坚持本地力量和外部力量相结合、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康复)教师与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志愿人员相结合。一切长效机制的建立,根本上要依靠本地资源,同时,也离不开外部专业力量的大力支持。鉴于专业师资配备短时间内难以到位,除了大规模培训提高灾区现有教师之外,政府资助有专业背景的大批志愿者在灾区持续开展心理辅助,就显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