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关于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提案

  在我国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建立完善的基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迫切的期盼。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非常重视,大力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制约基层农村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的主要问题有:

  1.政府职能尚未有效转型。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效率不高。地方各级政府都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而且是唯一的供给主体。由于政府包揽了一切农村公共事务,没有任何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一方面,造成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服务缺少竞争的压力和动力,降低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2.公共服务项目欠缺整合。近年来,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人口计生、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各有一些惠农政策,投入资金总量也很大,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但由于管理上缺乏统一调度和安排,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影响了服务效果和服务效率。

  3.缺乏综合信息平台。要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就必须建立综合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服务平台。目前为基层农村提供信息的网络主要有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这些信息资源既有重复,又存空缺,利用率低,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迫在眉睫。

  农村基层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种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一些地方如广西、陕西、重庆等,针对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缺失、社会事业不配套、建设资金整合不充分等问题,试点探索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农村的各种公共服务网络,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网底,这个网底就是村级。应该降低管理重心,在村级组织层面上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应从我国国情和大多数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走一条又好又快的道路。从现实条件看,覆盖到广大农村的人口计生服务网络也为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集管理、服务、宣传、信息和群众工作为一体。特别是在村级的网络底层,广大村级计划生育干部不仅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而且为了服务广大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政府部门在农村落实具体工作任务时,也会借助这支队伍的力量。虽然在广大农村除人口计生服务网络外,其他公共服务资源还未实现全覆盖,但可以依托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网络优势并加以拓展和转型,进而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全覆盖。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主导,村两委(即“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简称“村两委”)负责,统一运作。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应是每个部门都去投资建立自己的中心。要坚持政府主导、村两委负责,统筹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体育、民政等各方面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包括企业投资服务、非政府组织、社会捐助、志愿者服务等),建设统一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2.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形成合力。在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过程中,要在政府主导下协调各方、整合资源,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将所有部门分头进行的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整合,实行统一标准,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统筹运作;要优化配置各项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确立服务工作的运行规则、绩效考核、人员经费以及日常管理,以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3.整合信息,打造平台,服务决策。整合农村公共服务信息渠道,以人口计生信息网络为基础,打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快国家和省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人口数据的快速采集、动态监测和系统分析体系,初步形成计划生育、就业、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等人口发展领域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为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4.提高认识,加强协同,实现共赢。要提高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充分发挥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网络优势,又好又快地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部门要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中密切配合、大力协同,摆脱部门的局限,从大局出发,减少转型中的利益冲突与摩擦。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