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传承文化 增进共识 扩大交流 促进统一 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介休举行

  2011年4月1日至2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在山西省介休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罗富和出席并讲话。民进中央原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嘉璐,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王佐书,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永新等出席活动。

  3月31日下午,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山西介休举行。王佐书出席并介绍了“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的有关情况。他说,自2002年以来,民进中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为平台,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已先后与有关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了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增进两岸文化共识,扩大学术交流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振兴为宗旨,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华节日文化的内涵、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可持续继承并与时俱进地过好传统节日。主要议题包括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与公共文化服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节日文化内涵与历史文化解读、寒食清明习俗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民俗、过好“清明”等传统节日的意义与建议等。

  王佐书说,本次研讨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研讨会规格高。参加研讨会的有国家领导人和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有20位主题演讲及大会发言人,都是海峡两岸文化、民俗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多年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对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的独到见解,必将提高研讨会的水平。

  二是研讨会内容丰富。研讨会期间将有开幕式、主旨演讲、大会演讲、大会交流、祭祀大典、实地参观考察、闭幕式等重要活动,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三是研讨会必将结出多样成果。研讨会的内容不仅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将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节日的有关问题,对于挖掘节日文化丰富内涵,解读民俗文化,特别是解读民俗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王佐书说,“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是民进中央乃至统战系统对台交流活动的品牌项目,随着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研讨会已发展成为两岸有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两岸同胞加深理解、密切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向前发展,将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民进愿意继续发挥自身的界别优势,积极推动两岸文化界的交流、交往,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来自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网、中国台湾网,以及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70余家媒体出席新闻发布会。

  4月1日上午,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开召开。罗富和致词并宣布开幕。许嘉璐,冯骥才,王佐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山西省委副书记金道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焕晓,副省长张平,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山西省委主委卫小春等,台港澳地区和大陆文化界专家学者近100人出席开幕式。

  罗富和在致词中说,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积淀,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传统节日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节日,节日文化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共有的宝贵财富。两岸四地嘉宾和学者齐聚山西介休,围绕中华传统节日的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这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的新形势下,加强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促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罗富和说,中华传统节日源于农耕文明,这些节日从远古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到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当中。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文化多元并存、交流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我们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重要抓手,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打造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节庆文化。

  “好雨知时节,春风暖民间。”再过几天就要迎来传统节日清明节,罗富和希望与会的各位学者、专家、朋友在介休共同亲身感受清明文化的同时,更多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贡献真知灼见。

  张铭清在致词中说,海峡两岸交流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海峡两岸同胞增进了解、融合感情的重要途径,是凝聚两岸同胞意志、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社会各界的共识。近三年来,在两岸双方及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突破性、历史性的进展。

  李屹在致词中说,传统节日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庭和谐、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海峡两岸血脉相通、文脉相连、同宗同祖、同根同源的历史明证。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深深地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推动中华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饶颖奇在致词中说,我是来自台湾的中国人。两岸同胞共同过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这充分证明两岸同祖同宗,文化习俗完全是一样的。今天的研讨会暨文化节对共同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对谋求两岸文化传承以及和平发展更是莫大的贡献。

  金道铭和中共晋中市委书记李永宏在开幕式上分别致欢迎词。

  开幕式上举行了两岸四地的汇土仪式和充满传统民俗风情的文艺表演。

  汇土仪上,来自两岸四地的嘉宾代表分别手持取自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的沃土,汇入一只特制的清明鼎中。鼎是中华文化中家国天下的象征,本届研讨会暨文化节主办方用这样的形式喻意两岸四地同宗同源、血脉相通,祝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带来的是取自北京的土壤。他说,我带来的是一捧沃土,也是一捧饱含民族感情的热土。苍天厚土,盛世清明,在此,我衷心祝愿中华复兴、祖国昌盛。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焕仪带来了取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土壤。她说,两岸四地血脉同根、文化同源,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所在,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

  澳门道教协会副会长叶达说,非常荣幸能参加这一文化盛宴,澳门人民与山西人民同根同源、同宗同种。这次我带来了澳门的土壤,也希望能增进两岸人民的交流与沟通。

  饶颖奇说,两岸人亲土亲,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我带来了宝岛台湾的土壤,也借参加汇土仪式之机,祝愿中华民族万岁,中华文明流传永久。

  四位嘉宾代表同时将手中的土壤汇入到清明鼎中。介休市委书记秦太明接受汇土并说,今天,我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我接收的不是普通的土,而是来自两岸四地、四面八方的沃土,两岸四地人民相亲,土壤融合,渊源一脉不可分隔。我们要以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为载体,承担起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也共同见证中华灿烂文化的交流和融汇。祝愿祖国强盛繁荣,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盛放两岸四地汇土的清明鼎,是2009年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时铸造的天地人和清明鼎的复制品,它将留在介休绵山,作为永久的见证和纪念。

  4月1日下午举行大会演讲。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100多名学者汇聚一堂,就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讨。中国民协副主席夏挽群,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曾正宗分别主持会议。与会学者不仅深入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价值,对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境遇进行了解析,还就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传统节日和中华文化复兴发表见解。

  冯骥才在演讲中说,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与人的亲和,人和大自然的亲和。其中民族的亲和又是节日文化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气质。这次和来自台港澳的学者一起在清明故里探讨清明节的意义,本身就是在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好雨知时节”,大家一起在清明节的故乡感受清明的雨水,感觉很有诗意。

  冯骥才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凭着对人类文明的文化责任和良心,做了大量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文化的自觉,这是我感到很骄傲的一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很严格的界定标准和保护措施,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上也提供了大量支持。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了民族精神、道德准则、终极价值观,以及独一无二的审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血液里的DNA,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冯骥才说,文化应该是本土的、多样的,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责任。要在现代过好传统节日,必须符合节日文化的本质和特性,引导其顺向发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作用。如何使文化成为精神,不断地追求精神的高尚,追求精神的永恒价值,这是我们文化人要思考的事情。

  冯骥才说,节日文化还是停留在政府和专家层面,没有进入社会大众,这是我所忧虑的一个问题。这主要与文化和政绩结合得太紧有关系。他说,现在国家和政府越来越强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专家的文化自觉已经转化为国家的文化自觉,但如何由国家的文化自觉转化为全民的文化自觉,这将会是他在下届研讨会上发言的题目。

  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在演讲中说,现在世界范围存储器在广泛的文化接触、交流、碰撞,这种一体化趋势是不应该回避的。我们应当从正面和和谐的意义上看待国际文化,而不是在负面和冲突的意义上去排斥。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文学组教授许端容女士作了题为《解构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意涵》的演讲,她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祈福的。清明节是追思,也是一种幸福与快乐,我们从中知道自身的文化起源在哪里,往后也会一直将她传承下去。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的演讲强调了对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现象中所蕴含理念的珍视。他说,一个民族对自己有生命力的节庆文化的珍视,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标志,我们不仅要精心地维护她,还要顺势对其加以丰富、生化、发展。

  《寒食清明习俗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反思》,是香港城市大学专商学院副院长刘焕仪女士的演讲题目。她在演讲中说,相较于一般鼓励社会制造浪费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推行减少消费,可以为全球化作出一些贡献,而这些有益的规矩限制也不会影响大家过节的情怀。

  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正明演讲的题目是《介子推与绵山》。他说,介子推其人在《左传》与《史记》中都有记载,大体相同,绵山的地理位置则是有争议的。介子推与绵山的关系存在争议,可以慢慢研究,但是寒食节作为一个优良的传统,应该得到弘扬和继承。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蔡继明以《区域历史文化差异与假日经济开发模式选择——开封清明文化与介休清明文化的比较》为题作了演讲。他说,介休是寒食清明文化的发祥地,开封的清明文化兴盛于北宋,两地的清明文化意趣相异,只要充分地尊重两地历史文化的区域性差别,尊重假日经济开发的客观规律,就能够大力推进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假日经济。

  社团法人高雄市观光休闲旅游发展协会理事长、中华数位科技暨教育协会理事长王正光,带来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研究——以台湾地区元宵节节庆活动为例》的演讲。他说,我来自台湾,但是和大家过一样的节日,讲一样的语言。关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是传承应向下扎根,使年轻人了解节庆的由来和文化内涵;第二是必须把文化感动的种子种在年轻人的心中。

  4月2日下午,严隽琪出席演讲大会。张铭清、冯骥才、安焕晓、饶颖奇等一同出席会议。近80位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继续围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这一主题进行演讲。

  这次大会演讲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主持了第一个阶段的演讲,第二个阶段由朱永新主持。10位演讲人分别就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节日文化等问题各抒己见。有专家互动回答提问,还有专家被再次请上台去讲演。现场气氛生动活泼,学术研讨更是有的放矢。

  关于介子推

  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高莉芬演讲的题目是《介子推与节日叙事》。历代学者对寒食节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种:子推说、古代大火星崇拜说、改火说。如果从学科来论的话,历史、民俗学者大部分都是子推说,而人类学家则重视改火说,另外一些汉学家们也强调改火说。高莉芬说,历史其实不一定比传说更真实,我今天不是要讨论介子推的相关文本中怎么样切割哪一部分是历史,哪一部分是传说,而是从这些不同的文本中,从不同的讲述当中,探讨这些叙事话语背后,怎么样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哪些还存在于现在的节日民俗活动中,以及它所蕴含的集体情感和文化记忆。

  民进山西省委原副主委、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恒以《顾炎武咏颂介子推诗词浅谈》为题提出见解。用主持人刘铁梁的话说是:“究竟顾炎武对介子的理解更高,还是黄庭坚更高呢?就张恒先生来说,应该是比较鲜明地赞赏顾炎武的解读。” 张恒通过顾炎武的《介休》、《介之推祠》两首诗,支持了顾炎武对介子推“顺势而为、随遇而安”至极至高的精神境界。

  关于清明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演讲的题目是《清明信仰价值的生动转换》。他说,我们很多的清明做法已经开始越来越偏离清明的本意。许多的清明文化被一些商业人士不断炒作,这些问题都在附加和肢解清明文化的庄重历史。我们要回归到我们真正的清明。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演讲的题目是《清明三重奏》。他说清明节是由生命清明、政治清明和生态清明三个节日融会起来的,正好形成三重奏。生命清明,在他看来,清明节的情感主题是缅怀先人。缅怀先人,传统的仪式就是扫墓,当我们在亲人的墓前驻足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人生思考。政治清明,他非常推崇介子推的“功不言禄,志在清明”。他说,讲端午大家都知道屈原,那么讲寒食,讲清明,很少人知道介子推。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介子推的精神概括好、传扬好。生态清明,我们古代就有“上巳节”,它融会到清明节中间,从插柳到植树,再到环保、生态建设,那么植树环保是一系列的生态活动,这也是时代的一个发展,所以这也是清明的一重奏。

  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惠萍在题为《传说与节俗——以清明插柳民俗为例》演讲中说,柳不管是在原始的民俗当中,或者说在佛教当中,事实上它都具有去邪,或者去鬼的功能,甚至于柳在《本草纲目》当中记载有很多的功能。当然,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可能原来的上巳节用柳来去除不祥的思维,慢慢地被寒食,甚至于被清明所吸收了以后,可能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百蓉演讲的题目是《台湾原住民的扫墓活动》。她介绍了台湾原住民清明节的三个模式,一个是举行他们的传统的祭仪;第二种是结合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的信仰,天主教举行弥撒,基督教的人举办复活节;第三种就是各家自己的祭拜。

  台东大学教授吴腾达对台湾地区的乡土庙会和寺庙组织非常熟悉,对民间信仰组织的观察非常有经验,他在演讲《神鬼交锋——人神共祀的清明法会》中生动地介绍了台湾的清明节。

  关于节日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邢莉演讲的题目是《民族民间节日的先准及保护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节日正在转型,保护节日确实还是一个应该呼吁的问题。她认为应该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就是保护节日的核心价值,第二点就是要让民众有一种保护观念。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苏金智从语言学的角度希望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明确化、单一化,然后走向世界。他在题为《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演讲中说,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现在已经演变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语义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推移,如果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已故亲人的活动,清明就有可能走向世界。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徐振国在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转向和在地文化产业的重现》演讲中说,节日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还清晰地提出了一个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构想的进程: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明确化、单向化,然后对外传播推广这一节日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群了解,并且邀请世界上更多的人群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与我们共享节日的乐趣,最后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节日。

  严隽琪认真听取大会演讲后说,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举的案例也不同,甚至他们描述的地域、民俗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和他们深刻的思考,非常精彩。她强调,借这个论坛呼吁以传统节庆为纽带,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4月2日下午,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闭幕。严隽琪出席并讲话。她指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创造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新文化。

  严隽琪在讲话中说,传统节日是行为风俗在特定日子的集中表现,它承载和展现着中国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信仰、道德观念、人生理想,以及其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流变。重视传统节日,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继承人类精神的血脉,是民族的薪火相递。

  严隽琪说,传统节日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传统节日的仪式或举动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尽管基于农业文明的传统中华文化经历了并还将继续经历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洗礼,但它仍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精神力量。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文化交融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双重挑战。在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如何继承弘扬、创新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了一种历史趋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不但要有世界的眼光,也要有群众的眼光。

  严隽琪说,中国文化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外来文化有多少,而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活下来多少,在于我们今天能不能把中国文化活着的部分真正发扬光大。当前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现代阐释,使其在服务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融合、创造,发展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新文化,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对世界实现和谐发展作出的贡献。

  严隽琪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中,最容易唤起我们对亲人、对朋友、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近些年,愈来愈频繁多样的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往来,为两岸四地的各界人士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研讨学术、交流感情、增进共识的平台。实践表明,加强两岸四地文化交流合作,不仅符合两岸四地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严隽琪说,两岸四地只要在优势互补和保留各自文化个性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合作与交流,坚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张铭清、冯骥才、朱永新、安焕晓和两岸四地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闭幕仪式。朱永新对在举办本次研讨会暨文化节的过程中,山西省委、省政府,晋中、介休市委、市政府,特别是绵山风景区管委会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宣布“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圆满闭幕。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